2023-05-16 我与“成都数字学校”的故事

       数字学校是成都教育一张亮丽的教育名片,能参与到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领域的佼佼者,也是幸运的人。

       改版前数字学校的周课时内容是由市教研员精心设计的,谁上是由几百位老师积极“用行动”来争取的。内容的不简单、机会的得来不易,使得每学期能参与到其中的老师们不得不认真严肃的对待。

       记得我在数字学校执教的第一节课是《让正方形立起来》,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时隔多年后还能想到这些,可见这节课在心中烙下的痕迹得有多深。

       空间观念这个词在2011版课标和2022版课标中都有,描述分别如下: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认识。能够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并表达物体的空间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感知并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规律。空间观念有助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空间物体的形态与结构,是形成空间想象力的经验基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

       虽然至今仍然不能只字不漏的将“空间观念”的相关内容进行背诵,但那节课的准备过程让我对空间观念的认识丰富了很多。

       两点一线、三点一面、四点确定一个正方形;一个正方形要四条边才能围成,两个正方形就一定要八条边才能围成吗?拼三个正方形最少需要多少条边呢?一系列基于学生现有认知的矛盾、冲突,让学生不断的经历“立—破—立”的过程中,深刻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实现在头脑中逐渐形成立体图形的框架过程;这对之后解决3阶、4阶、5阶正方体表面涂色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课堂的呈现流程、学生基于预设的生成,其实只是我在准备这一节课过程中收获的一小部分。如何在知网上进行文献的查阅、引用,怎样让抽象化的文字描述能力,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感知理解、并用行动外显出来,前期的准备是艰苦的、是收获满满的。

       就是这样一节数字学校课的准备过程,更新了我对备课的认知。备课——拿出备课本、教案书,将教案书上的设计简略的誊抄到本课本上;拿出数学书、教参,将教参书上对教材每个板块内容的解读、说明誊抄到数学书上,以往认为的备课就完成了;但经过那节课,面对来自大成都各区(主要是城区)的现场学生和在线的一两千线上的学生,我选择了自己深刻领悟主题(教材、教参、课标、知网相关文献)、上遍了学校五年级的每一个班,锚定主题之后因学生的不同反馈而对设计环节的不断调整、完善,细节、语言的优化,英语课上的数学试讲让我树立了一种新的备课观——主题的确定、理论的清晰理解、基于学情的教学设计、课前回顾作业设计、课后巩固作业设计......

       人生会走很多路,其中在“弯路”上花的时间因为艰难,所以会觉得弯路上花的时间很长。但你有没有发现,每一条弯路都是在为你GET一项新技能做准备。所以,人生的每一种经历都很宝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