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活动无非是“听说读写”,并且主要是面对书面语的读和写,而在更深层的界面上,语文课是要解决“思”的问题。如果读和写的背后没有“思”,也就是不能入脑入心,就不会产生和发展出体现在一个人精神和行为中无处不起作用的素养。事实上,理性的思维才是自觉的“思”,是解决问题的制高点、发明创造的初始点。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语言。语文教学应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唯有具备思维能力,一个人才能真正具备语文素养。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本体,但思维发展对于语文学科的意义在于,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想的直接呈现。语文课中学习的言语作品都是作者思维加工的结果,语文教学中师生的思维活动主要是借助语言开展的,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读书不能只是知识的习得与再现的“记忆型”学习,而应该是能动的“思考型”学习,因而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应是阅读教学的基本遵循。
什么叫会读书?从本质上讲就是读书会思考。阅读是思想的遨游,也是文化的享受。语言作为思想的物质外壳,需要丰富深刻的思想来支撑。积累的思想越是丰富,就会不断产生新思想,保持思想的活力。与此相适应,语言也随之丰富起来。学习不是记住了多少知识,接受了多少概念,而是学生在真实的阅读、讨论、比较、联系、评鉴、创意的过程中发现、建构、创造。
《论语》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个备受孔子赞赏的生活画面,简单质朴,却恬淡适意,意蕴无穷。这是生命的自由形态、学习的时空生态、思维的悦动生长。对学生成长来说,我们要把教学打开,让思维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