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叶中的大学——人类与自然——体温
现代的大学,不是中国古代的太学。
最早的大学,是在中世纪时时(即1552年以前)从法国巴黎开始的,主要的课程是宗教内容。教学的方式不像现代的课堂式,与中国春秋时代的教学方式差不多,就是教师只是组织者,与师生们在一起就一些议题进行讨论。
中世纪的法国还落后,一般师生是在较肃静的环境,甚至大家是在野外进行讨论。可是到了冬天,便只能是在房间里讨论了。中国的太学是官方办的,都是在宫殿式的学堂里教学。可怜法国那种经院式大学,大家为了避寒,便在一间房间中堆大量的干树叶,师生们便都钻在干树叶中,那样可以在得到温暖的环境,能集中思想进行讨论。
生物的体温各不相同,为了在自然界中生存,首先便是保持体温。热了不行,过热会死;冷了不行,会冷死。这是常识,各种生物都一样。动物的办法很简单,也很辛苦。一是迁徙,鸟类便是这样,大雁南飞最明显。再就是穴居,冷热都可以钻进洞里去。洞有石洞、土洞,有的钻进土洞,可是人不能钻土洞,土洞没有现成的,只得自己打;再就是石洞,石洞是天然形成的。原始人便是钻进石洞御寒、避暑,保持体温的。最好的办法是自己身体生长适应的体质。比如,身上长毛,很多动物都是这样;再就是长皮下脂肪,比如极地的动物北极熊、海猪等。可是人的毛退化了,汗毛不长,赤祼祼的,御寒不行,只能躲避冷热变化的自然环境,来谋得保持体温。
各种生物的体温不一样,人的体温是在36.5度,适应的变化的温度不太。在原始的环境下,原始的人类一是钻进洞里过穴居生活,再是迁徙。在石洞当然简单,在没有石洞的地方,又有可迁徙的条件的,便选择较费力的迁徙。比如在非洲中部地区(今肯尼亚与坦桑尼亚交界处),这里有一座高山乞力马扎罗山,虽然地处热带,却山岭长年被冰覆盖,在山下是热带草原,在草丛中生活着大量的温驯的草食动物,能作为食物。考古学家认为,这里便是人类始祖长成的地方。天热了,便往山上迁徙,天冷了,就从山往下迁徙。这样的环境,对于只能依赖自然生存的原始人,当然是难得的环境。
但是,世界各地环境条件不一样,因此,原始的人类只能是在热带地区才能生存。生活在其它地区的古人,都对所生活的环境想了很多办法去适应。
除了钻洞,迁徙,各地的人都想到了不少的办法。一是将狩猎得到的兽皮、羽毛御寒,天热了就往水里去冲凉或有风的地方去乘凉。朝鲜族也想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将猪肉抹在身上,也能御寒。虽然不舒服,但没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了。皮肤上抹了油脂,便能防止空气中水分沾在皮肤上蒸发,蒸发便能带走热量,便会觉得冷。而这个办法却一直传承下来,现在冬天抹面油,就是这个道理。
人类一直在想保持体温的办法,直到现代,人类仍然在不断想更好的保持体温的办法,用各种科学技术在为保持体温想办法。尤其是对权贵们的保持体温,他们有钱,就有很多人为他们想办法,藏冰便是办法之一。过去在皇宫中,就有冰窖,冬天将冰藏在窖中,夏天供宫中的贵人们享用。再就是广盖大厦,当热空气进入大厦后,就能被大厦中的冷空气吸收一些,空气便能凉了。一次我们驾车经过铅山县,听说那里的竹器很精美,产品供应国家中南海,便慕名进到那作坊去参观。这是一楝占地面积很大的老屋,我们在外热得汗淋如雨,而大厦里却凉爽得很。
制冷技术开始是应用在南美洲,南美洲原来没有牛和马。当西班牙殖民者去了,不但用马吓倒印加帝国的帝王和士兵,将他们讹诈了一屋黄金和一屋白银,还是背信弃义将他们杀死。而他们带去牛马,放养在阿根廷的大草原,繁殖出大量牛马。当时土著与白人生的后代,就靠猎杀这些牛马为生,他们猎杀后,剥皮卖给西班牙人去当士兵穿的军服,而杀死的牛马,他们便在饱食一餐后,弃在草原当了肥料。后来发明了制冷技术,在轮船上安装冷库,便收购牛肉,运回欧洲。以后制冷技术便用于居窒的制冷,这就是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