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诺尔·迪奇曾提出行为改变三圈理论,把人所处的环境分为三类,舒适圈、学习圈、恐慌圈。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几个圈子里。
最好的状态就是活在舒适圈里。
但有些人却说,不能总在舒适圈子享福,要千方百计跳出去。
然而,大概率的结果就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到了那山没柴烧,最后还是回到自己的这山,而那些孤注一掷自断后路的,就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这里面的道理,没有字面理解的简单,舒适圈也是来自不易的,就如黄小蕾所说:
“哪有无缘无故的舒适,所谓舒适圈,分明是自己一砖一瓦拼死拼活筑起的港湾。如果你不顾死活,非要跳出去,那说明那个圈本来就不是舒适圈,顶多算个‘委曲求圈’。”
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当你跳入恐慌圈的时候,面对远超出能力范围的事务,大有可能会崩溃。曾经有位朋友,原来在体制内工作,虽然说没有大的官职,但顺风顺水,收入稳定,每天丰衣足食,日子安逸,令人羡慕,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迷上直销,非要辞职单干,结果没有走上顶尖,也没有发大财,所谓的团队也跑光了,人也累了半死,后来又从事了好几样生意,无一成功,浑噩中,已经人老珠黄,光阴不再,热情消耗殆尽,只等着快点拿到国家发放的吃饭钱。
而另外一位朋友,从参加工作开始,就只做会计,不换工种,不跳槽,对专业,对单位忠诚度极高。从记账员,慢慢做到主管,再到财务负责人,财务总监,从会计员一路考取到注册会计师,直到退休之后,还一直做着自己熟悉的工作,时间充实,收入可观。
正反两面都给人启示,跳出舒适圈,是与人性相悖的。任何与人性对抗的努力,往往都是无效努力。
而比起跳出舒适圈,扩大舒适圈才是有效的成长路径。
真正有心的人,从来不会轻易跳出舒适圈。
比如股神巴菲特,他的投资原则之一就是不投不了解的公司。
他曾说过:“我们要确定我们选的是对的,但是对于不懂的,我就不投资。如果有1000只股票,其中999只我都不了解,那我就只选我了解的那一只。”
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所以不轻易踏出舒适圈,不做高风险的事情。
《认知觉醒》中写道:“好的成长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人,最重要的不是做事,而是做正确的事;最重要的不是无休止地劳作,而是高效率地工作,最重要的不是谋事在人,而是成事在天。
作家王欣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很认同:
“最蠢的事,便是弃自己的优势不顾,拼命要去跟人拼短板,突然转行去跟内行人比专业——这就是所谓的‘跳出舒适区’。
“以及,那些不怀好意、张口就劝你走出舒适圈的人,都是要用你的焦虑挣钱。”
在如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到焦虑。
但千万不要随意听从别人的建议,盲目跳出舒适圈。
静则安,一动牵全身,要么丢钱,要么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