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类停止学习的速度太快,只有不时遭受到干扰,才不得不去学习一些新东西。进入30岁以后,大多数人就不再学习;
2、个体进入30岁后,人格变化就开始变得非常慢,在往后的岁月中变化非常少。大部分人安于生活现状,行为组织体系的模式变得固定,只有在不断受到新环境的刺激,才会继续发生变化。
3、个体在每一年的成就,应该是判断其人格、特点和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每一年,他的工资增长和职位的提升,在个体进步中是重要的因素。
4、成人的几个人格弱点:
一、我们的自卑:大多数人已经形成了一组掩盖、隐藏我们自卑的反应。(掩饰表示脆弱,展现表现坚强与自信)不论如何,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让自己长久面对自卑,会寻求心理“补偿”。
二、对恭维话的感受: 我们都能感受到自己自私、回避困境、妒忌、害怕竞争以及对恭维话的感受性,不愿意揭露缺点,甚至为了自己能得以逃脱,而将批评强加到他人身上等,而的确,就是他们构成了人性让人难以相信的部分。这些东西,往往在一个人真正面对自己时,才被揭露出来,这时他会被它们所压倒,于是,为了遮掩自身幼稚的行为,对于不道德的准则,他们想尽办法使其合理化,以此为自己开脱,。只有真正的勇士才敢于直面自己人性的弱点,不对其进行遮遮掩掩;
在社会交往中,当我们试着用“你想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这一原则去行事时,往往并不一定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所以我们经常陷入困境。
三、为了成为国王和王后,我们的不懈努力:上层对下级所表现出的亲切、善良与友谊,只对应其当下所处的位置,一旦地位受到威胁,过往将不复存在。社会上的行为准则等那些所谓的正统做法,只是为维持当权者或既得利益者的统治而建立的。
四、婴儿时期遗留下来的不健康人格的一般原因:
a、一个人不论对物体、地点还是位置(家人),如果过分依恋,对自己是有害的。
b、对于孩童时期的习惯,我们应该每年抛弃一些。
5、想要彻底改变人格,只有通过改变个体环境,才能达到重塑个体的目的。可以说这是唯一可行的路径,用这一方法可以形成新的习惯。它们对环境改变的越彻底,人格的改变也会更多,不过能够独立做到这些的人非常之少,所以我们始终有相同的旧的人格。
6、对于所谓天赋,行为心理学家将其归于是在其所生活的环境的刺激作用下形成的,而非遗传、基因。(所谓龙生龙凤生凤,是后天耳濡目染形成的)。所谓本能,实则是在环境刺激作用下形成的习得反应。
7、恐惧和愤怒行为会引起食物在胃里的滞留,并在那里进行发酵,使得细菌趁机大量繁殖,释放出对机体有害的物质,也就是说恐惧和愤怒反应对于机体的消化和吸收是有干扰作用的,因此,我们认为,恐惧和愤怒对人的身体是有害的。而爱的行为,恰恰与以上两种反应不同,他对于机体的新陈代谢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
8、一定要科学的培养消极反应。但不能用体罚的方式。
9、反应的习惯类型使机体失去了灵活性,也就是说,它们有使身体的实际结构发生定型的趋势(悲观或乐观的习惯,导致成为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