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揭示法是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观念的一种方法。
由于客观和友善很重要,在发生冲突时不应使用目的揭示法。比如:“我有一些其他想法,你可不可以让我来猜猜看?你可以告诉我猜得对不对。”“会不会是……”
如果孩子说自己不知道原因,就像上面那样问他可否让你来猜。如果你的态度客观而友善,孩子就会被激起兴趣来让你猜。同时关注她的行为,并且让她知道,你会以眨眼睛和微笑来让她知道她得到了约定次数的关注。这可以是你俩之间的一个小秘密。
书中提到四种不同方式的表达
寻求关注的孩子——“你可以帮我为你想出一些办法,并且是对别人也有帮助的办法。”
寻求权力的孩子——“你是对的。我强迫不了你。我们怎样才能以相互尊重的方式来使用各自的权力解决这一问题呢?”
报复的孩子——“那种情形让你受到了伤害,我很难过。如果是发生在我身上,我可能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自暴自弃的孩子——“我知道你不相信你能,但我知道你能,而且我愿意尽我一切所能帮助你成功。”
举例: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想要得到我的关注,并且让我为你忙活?”(寻求过度关注)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想向我显示,你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寻求权力)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你因为觉得受到了伤害,并且想要跟我或者别人扯平?”(报复)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因为你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出来,所以你根本试都不想试?”(自暴自弃)
以上这四个问题,你可以逐一跟孩子呈现确认,一旦你得到了孩子的认同反应或者肯定回答,就不需要在问下一个问题了。然后,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其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