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端午节,就会想到吃粽子。
说起粽子,就不得不提到其中的主要原料,糯米。
很多人应该都深有体会,糯米吃下去是不容易消化的,有时候甚至会引起腹胀、反酸的症状。
同样是属于稻谷类,为什么糯米比大米就更难消化呢,仅仅是因为它更黏吗?
其实主要是它们两者的结构不同,才造成了如此的差异。
糯米和大米的主要成分都是淀粉,但是两者淀粉的结构却有着细微的差别,就是这细微的差别,决定了它们进入人体后不同的遭遇。
大米的淀粉就好像一根比较笔直的树干,没有分支。
糯米的淀粉树干上有很多小分支。
人体内分解淀粉的酶,只能分解树干淀粉上的葡萄糖,却对于分支处的葡萄糖没有作用。
这样一来,树干淀粉就会被分解成许多小分子的葡萄糖,而分支淀粉还会留下许多小的分支不能完全被分解,就是个头比较大的糖精或糊精。
个头比较大的这些小分支当然就不容易被吸收了。所以糯米不容易消化吸收就是源于这个道理。
除此之外,因为糯米淀粉的枝丫比较多,常常比大米更快被分解成葡萄糖和糊精,所以比大米更容易引起血糖的波动。
看看下面这个图就明白了。
粽子的弊端
通过以上的图解,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糯米不易消化,对于老年人、胃酸过多的人来说,是不宜进食的。而且糯米还会引起血糖的明显波动,对于糖尿病的人也是不适宜的。
除了糯米之外,粽子还有其他的弊端,不管是甜的还是咸的。
甜的粽子自然是含糖比较高的,糯米本身对血糖的影响就大,再加上些糖,无疑是雪上加霜。
咸的粽子多数喜欢用五花肉、咸蛋黄、腊肉之类,这多出的油脂,对于糯米的难消化更是推波助澜。
怎么办呢?这两天就是端午节,看着别人都在吃粽子,难道只能咽口水吗,还是不管那么多,照吃不误。
谁说粽子就一定不健康呢
粽子本来也就是个形式,就像月饼一样,早已经不单纯是局限于两三种口味,五花八门的口味和品种层出不穷。
没有你做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一定要那么局限呢。
既然糯米不好,那为什么一定要用糯米呢。
如果仅仅是为了这个形式和这样一种意境,那为什么不想办法做些更健康的粽子呢。
比如:用红薯或紫薯泥,加些煮熟的杂豆或豆沙,加上红枣、葡萄干或其他果干,再加上些坚果碎,有情趣的还可以加些玫瑰花或桂花,用粽叶包起来,是不是美味又健康的甜粽呢。
如果你喜欢吃咸的,可以尝试用土豆泥(甚至山药泥),加些你喜欢吃的肉肉、咸蛋黄之类,甚至可以加些海苔碎,再包成粽子的形状,是不是就健康许多呢。
用到的主要原料是薯类,膳食纤维会比较高,淀粉含量相对比糯米低,对于血糖的影响小。甜的粽子也不需要额外加糖,因为果干、红薯本身就有甜味,加上坚果碎更增加香味。
这样的粽子是不是也更有新意。
转换一下方式,不要考虑如何健康地吃粽子,而是如何吃健康的粽子。
谁说健康饮食就一定不美好,没乐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