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一间最好的学校。
01
沙拉在书里分享一段话:
生活是复杂的,但如果我们给孩子的教育、给孩子提供的生活环境过于单调,孩子就会没有机会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有这种做法的家长应该反省自己的教育观,要按社会的需求来培养孩子的适应性,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一厢情愿培养孩子的单纯性。
在日常生活中,沙拉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们和别人交往,在交往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刚到以色列的时候,孩子们由于语言不通,很怕和陌生人打交道,整天在家里蹲。沙拉就有意带孩子们出去散步,在路上,沙拉总爱让他们问警察、路人、摆摊的“现在几点了”。刚开始,一听到吩咐,孩子们就有点发憷。慢慢地,他们的沟通技术有了进步,舌头不再打结 ,遇见不懂的,会很有礼貌跟人家打听、询问。
辉辉会帮助全家人到杂货店做采购,而且他随身总带着小本子,每当杂货店老板娘饶有兴趣地告诉他这个东西产自哪里或者有什么更好的用途,他就会很认真地倾听,认真地纪录在自己的小本子上。
辉辉会很尊重杂货店里销售的每一样东西,尊重人家的杂货店的文化。而杂货店的老板娘觉得这个孩子很好学,很乐于耐心讲解给他听。渐渐地,辉辉养成了一个习惯,他的脑子就像是一个电话簿,录入了一张四通八达的信息图,给他一个信号,马上就能知道相关的信息。
这也为辉辉日后成为“外交大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沙拉的教育非常贴近生活,我也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走出家门,去和别人打交道。
有一次我在忙着洗菜,忘记买冬瓜了,于是我让warmth去小区门口的小店里买。刚开始,孩子非常不情愿,情愿洗菜也不愿意自己去买。后来我一再要求孩子去做,孩子只好去买。
过了几分钟,孩子回来了,可是手里没有冬瓜。孩子解释道,那家店没有冬瓜,只好回来。我一听,奇怪为什么孩子不会走到前面的市场里买?后来想,这是孩子第一次买菜,慢慢来。
我接着要求孩子走到市场去买,孩子急了,在我面前又是跺脚又是嚷嚷,就是不肯去。后来爸爸回来了,我就让爸爸带着孩子去买,还特意要求只能看着孩子自己买。
经过这一次后,我经常让孩子帮忙买“忘记”的菜。孩子也渐渐对市场边的小店熟悉起来,懂得如何询问。而且也不再害怕,不再害羞。
这种方式的锻炼,让我发现其实孩子很多事情都可以做,都可以学,只要父母有意识的在生活中加以引导,孩子就不会成为家里的“小皇帝”。
因此当孩子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时候,就父母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孩子锻炼社会沟通能力。
02
以色列家长尤其重视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在以色列学校,小学二年级就设立了公共演讲课,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让孩子们长大后习惯勇敢地表达自己。
读到这里,让我想起在新华书店举办过几次“亲子阅读分享活动”,这是我和几位热心的家长一起在书店举行的演讲分享活动。因为孩子们还小,所以都是家长带着孩子在舞台上讲故事、朗诵、玩游戏、做主持人、表演才艺等。
一些孩子第一次非常紧张,没想到第二次上台已经大胆很多,而且还敢于上台表现自我,展示自我。这样的舞台机会非常好的让孩子们锻炼到各方面的能力,这是孩子们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学习的机会。
说真的,学校提供给孩子们这种学习方式和机会非常少,因为学生太多了。只能靠家长自己争取,在校外为孩子们不断的创造接触社会的环境,否则孩子们只能在学校和课堂里学习,等到孩子将来长大要走进社会工作,才开始这方面的学习就晚了。
沙拉女儿读高中时,学校邀请了一家跨国公司的总裁做讲座,他的话让女儿记忆犹新:“从我的经历来讲,关于你到什么大学去念书并不重要,关键看你自己的实战能力和交流能力。即使你毕业于哈佛,但是你连最基本的交流能力都没有,毕业以后怎能成功呢?”
以色列教育专家通过研究发现,很多情形下,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孩子尽管已经拥有相当的能力,并且也愿意付出最大的努力,却未必能够找到用武之地,因此,这些人常常有怀才不遇之感。
03
以色列家长在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方面有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要以两倍于自己说话的时间倾听对方的话。
二是多提问,求得知识是人际关系的开始。
这两句简单的原则,我反复地读着,却越发觉得非常实用。每个人都有两只耳朵,一张嘴,倾听是尤其重要且关键的一点。而提问学习是叩开人与人之间最初的交往方式。
看得出以色列家长的用心良苦,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需要学习,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锻炼,需要父母的用心教导和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