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已经落地三个月多了,有些家长已经开始焦虑。没有书面作业、不考试,怎么知道孩子学的怎么样?所有功课都在学校完成,没有作业成了孩子们不用学习的挡箭牌。对此,我们家长就可以当甩手掌柜了吗?
当然不是。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双减政策”?“双减”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如果说这是一场改革。最明显的就是作业的改革。减去机械重复性的作业,取而代之的是实践性、多样性的作业。而不是减少或降低教育目标和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和孩子们的学习要有效率。孩子们的学习方式需要改变,告别“假勤奋”、“伪学习”,孩子们需要自主自觉地“真学习”,具有学习力。
那么“双减”之下,作为家长的我们该怎么做呢?
在这场改革中,我们家长也要改变教育理念和方式。那种认为只有纸笔书写形式的作业才是作业,“读读、说说和实践活动等”形式的作业可以不用完成的重成绩轻能力的观点是不可取的。我们也要转变立场,要以孩子为中心。我们要蹲下身来以孩子们的视角观察,站在孩子们的立场思考。
第一,改变我们的认知模式,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
以前为了写作业,家里弄得“鸡犬不宁”;现在没有作业,带来了信任危机。我们不能喋喋不休的说教、简单粗暴的管控、置之不理的冷漠。我们要树立积极的信念,控制好情绪。情绪改变了,关系才能改变,孩子眼前的世界才能改变。多夸,给予孩子正面具体的引导。少管,给予孩子更多亲自实践、感受的机会。保持情绪的稳定,温和而坚定,营造和谐、充满爱的家庭氛围。
第二,有效陪伴,培养习惯和能力。
和孩子在一起就是陪伴了吗?那不一定。孩子在家里玩儿手机,家长躺在沙发上刷手机;孩子呆在家里,家长在家里忙着未完的工作将孩子抛之脑后;孩子在一旁看书,家长喝着茶看电视……这些虽然都与孩子在同一时空下,但都不是陪伴。我们与其给孩子手机让他们听话却抱怨孩子玩儿手机,不如放下手机,带着孩子一起跑跑步、打打球;阅读孩子最近看的书,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故事情节。当我们坚持运动、坚持阅读、坚持和孩子互动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会发生改变。所以,我们想要孩子养成哪些好的习惯和能力,我们就坚持那些方面的行为表现,通过我们的坚持,我们的有效陪伴来影响孩子。
第三,关注孩子的情绪,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孩子的情感体验非常敏感,他们天生会“察言观色”。有的孩子努力学习,仅仅是为了家长的“另眼相看”;有的孩子各种“作”,仅仅是想引起家长的注意;有的孩子自暴自弃,仅仅是因为家长的否定……家长呢,总是以过来人的身份站在制高点以绝对权威的身份指导、指责我们的孩子,从不从自身找问题,也不去想孩子们的内心感受。其实,每一个行为表现的背后都有非常复杂且隐秘的心理活动。我们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我们的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合理的疏解情绪。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为了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1年10月23日,我国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可见,家庭教育是我们家长的必修课,作为家长的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只有我们率先成为了希望孩子们成为的样子,我们的孩子们才能成为我们希望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