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去的25年,我是在自信与不自信的状态之间来回转换着、成长着,而今天的我正处在这个“正弦曲线”的上升阶段。
对上学前的记忆并不是很多,6岁多对于我是一个特殊的转折点,那时的我刚刚步入校园。记得那时学校规定满了6岁才可以上学前班(为期一年),大概是由于学前班课本儿紧张的缘故,出生在12月的我就被以最接近7岁的理由直接转到了一年级。紧接着就是一段非常沮丧和挫败的经历,尽管邻居家的姐姐给了我一些“指导”,“后进生”的压力还是让我喘不过气来。幸好老师及时关注到了这个情况,将我重新调回了学前班。接着便是我连续多年“卫冕”三好学生的“风光经历”,不仅当了班长,还偶尔“拿工资”帮班里的土豪同学写作业。虽然四年级结束经历了一次转学,但并没有影响到我“尖子生”的地位。7年的小学时光基本都是在非常自信的状态中度过的,这也给性格关键塑造期的我种下了“自信”的种子。
然而,小升初考试的失误如同一个晴天霹雳,让我经历了长达一年多的自我否定期。记得那天晚上妈妈用爸爸的手机拨通了班主任张老师的电话,听到张老师在电话中说了一些类似“不要责怪孩子”之类的话,爸妈当时失望和无奈的表情如同针一样扎进我的心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我们那个小县城小升初考试的成败在95%的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的求学路线)。接着就是我求学阶段最煎熬的一个假期,懊悔和自责逐渐让我一言不发,对同学和关心我的人也都是避而远之,如今想起来都是非常心酸的。
大姨夫帮我找了人,我才不至于去了那个几乎完全不可能考上好高中的职业技术中学。然而失败的阴影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初中的一半时间都是在以反常的“平庸状态”度过的,直到初中班主任唐老师关注到了我。不断的肯定和鼓励让我对自己又有了信心,接着就是飞速的进步和“风光岁月”的重现,不仅从班级16名到了年级前10名,还获得了全国物理奥赛奖,数学也比较突出。这些“成就”让我渐渐回归到非常自信的状态,中考时笑着走进考场的那一幕我记忆犹新。
经过了三年压抑的高中生活迎来了四年美好的大学生活。经历了堪称黑暗的班主任“强权”风波后,我在英语俱乐部很快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年轻的战场”。带团队、举办个人讲座、运营校区发展等等,不仅在同学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收入上也超出了绝大多数同伴。一系列的成就感让我对自己更加认可,对未来也有了更多的信心。
讲述了我一路的成长经历,其实只想说明一个道理:
自信是一个个小的成就感累积的结果。
有了这个结论,变得自信就有了行为上操作的可能性了。那么,具体的步骤是什么呢?
我总结如下:
第一,做。很简单,开始行动,这是一切改变发生的前提。就拿公众讲话来说,很多人都没有信心,非常害怕站在台上。可想而知,你如果不去鼓起勇气站上台去,永远都不可能拿到这份自信。无论如何,先“逼”自己站上去,你会发现其实远没有你想的那样可怕。
第二,做到。做到的目标就是拿到成就感。很多人失去信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历了过多的失败,让他们不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还是拿公众讲话来说,如果你一开始就站在500人、甚至1000的面前讲话,估计看着观众的眼睛都会让你无比紧张,语无伦次、甚至头脑一片空白都是有可能的。所以,起初可以在10人、20人面前进行讲话,这样自己的表现会相对好一些,也更容易拿到成就感。
第三,持续地做到。一次做到能让我们拿到一些成就感,然而在一方面表现得足够自信就需要成就感持续的积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持续”并不是指连续。偶尔的一次做不到完全是正常的。当你突破了在几十人面前讲话的恐惧,就可以逐渐尝试100人、150人、200人......持续的成就感会让你向更高的目标发起挑战。自然,你也就成为了别人眼中那个自信的人!
其实这是一个普遍适用的方法。对写作没有自信?开始写吧,先写300字儿的文章,再写500字儿、800字儿,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你可以写出一本书!对游泳没信心?下水吧,先在1米的泳池泡上几次,再进入1.2米、1.5米、超过身高,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你可以在大海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