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科的历史不到百年,由于长期受到学科正当性赤字的困扰,其研究史常被各种神话所笼罩。本书从那些被有意收编或无意误读的“灰色地带”入手,结合新发现的材料和语境,全新诠释传播学经典文本,以颠覆传播学术史主流叙事的霸权,寻找新的角度,解放传播研究的想象力。
《重访灰色地带》从知识社会学角度重写传播学术思想史,在对拉斯维尔、哥伦比亚学派、芝加哥学派、中国重访灰色地带个贴近意识形态的舶来学科,中国传播学的经验在诸社会科学中并不特殊。对传播学术史的反思也可为中国当代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阅读《重访灰色地带》让我学习到了除课本外的有关传播学的知识,在阅读这本书前,从来只是单方面的接受相关理论,彷佛是背诵1+1=2这种既定的客观事实,从没想过传播学者身处的社会环境,相关理论的正确性或是如何将相关理论与中国实情相结合起来。《重访灰色地带》让我看到了那些鲜为人知的灰色地带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
从拉斯维尔讲起,除了著名的社会传播的5w理论,与拉斯维尔相关的其他理论为何知之甚微,原因与他其他的议题与主导的范式不符而被歪曲或遗忘,拉斯维尔模式也不等于拉斯维尔的传播观念,受李普曼影响,拉斯维尔注意结构研究,强调信息系统的整体影响,补充了许多课本上的内容,近一步了解拉斯维尔对于传播学的贡献。促进传播学进步发展的不是单一的某种学派,传播学是在各个学派的交流争论中不断完善进步的。哥伦比亚学派提出大众传播的有限效果理论,而卡茨后来成为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主要提出者之一,这说明哥伦比亚学派并不是坚定的结构主义,而是在结构与能动性之间摇摆。
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再到创意产业,经济政治权利对于传播都在作用影响着,传播学在影响了中国的新闻传播研究和实践的同时也被中国的现实所影响。目前传播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学术研究的听众单一;出于对学科正当性的焦虑,中国传播研究沉溺于证明研究的实际功用,很少提出过有影响力的独立议题;对于传播学的反思精神还是远远不够。关于传播研究的本土化,我们要提倡学术独立与自主,警惕其他场域对学术场域的渗透,才可能对过于“本土化”的中国传播研究做些学术的规划。在各种本土化取向尚未充分发展之时不宜简单的将其定于一尊,而应融入本土化话语中所具有的张力,倡导多种路径的多元竞合。
传播学的道路永远不是单一的,路径的选择可以有很多。看待问题、思想、事物一定要多了解多角度,切莫单一化,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要让任何一种思想成为被攻击的扁平化稻草人。学会找到不易发现的角度,藏在灰色地带中的信息,可能会帮助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事物。《重访灰色地带》不是一本阅读一遍就可了解的书籍,不同时期重读一遍,不仅提醒自己学会反思,我想肯定还会有不同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