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传闻说共享单车的两大巨头摩拜和ofo要合并了,但两家又跳出来辟谣,说坚决不会合并。看看这场“比赛”背后有什么商业逻辑。
1. 网络效应
例子:一个相亲网站,刚开始可能用户不多,男生一来搜,不错哦!这么多条件匹配的女生,他就会留下来跟其中几个好好聊一聊;女生上来一搜,看到有优质的男生,她也会留下来啊!人多,平台的价值就上升了,用户总数就会越来越多。
用户越多,越有价值,越有价值,用户越多,这就叫网络效应。
2. 风险投资
创业公司心态:我必须要过临界点,还是早早早过临界点。 这样我的用户越来越多,这个领域就会被我慢慢“赢家通吃”。最后大局会稳定在“721”的状态,第一名占整个市场的70%,第二名占20%,剩下所有过了存活点,差不多能养活自己,但也长不大的公司,加在一起只能分到10%。
最早地过临界点方法:首先你要把产品做得足够好;先产品免费;免费还不够快,你就要靠补贴;补贴还不够,你就要比别人补贴得更快。只有这样,你才最有机会成为721中的7。
风险投资就是创业公司背后的资金池,扮演着加速器的角色,推着它们往前跑。
互联网公司的一个基本打法:前期免费甚至补贴,拿到赢家通吃的地位,最后再来找商业模式挣回钱。
3. 合并并购
第一阶段淘汰赛一开始都是千团大战,每家背后都有一个风险投资在支撑。厮杀后1000家死掉个900家。
第二阶段排位赛:厮杀后只剩下三五家
当然这剩下的三五家背后通常都是大型投资人,比如阿里、腾讯等。如果前两名的差距非常明显,721的格局很快自然形成。但有时候,前两名的差距不大,势均力敌,谁也打不过谁。比赛非常胶着。反而这时对用户是最好的,因为补贴力度是最强的。
摩拜和ofo两家CEO,因为都想干掉对方,肯定不想合并。但投资人耗不起,就会逼着两家坐下来谈合并。因为合并后两家就成为平台级的寡头公司,有了定价权,就会给投资人带来十倍、百倍的回报。
一旦合并,这个领域就大局已定。后进者想加入,就没有机会了,不如去找一个新赛道。
三、思考
小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互联网的底层商业逻辑--网络效应、风险投资、合并并购。
思考题:你觉得在未来,摩拜和ofo到底会不会合并呢?
我所在的城市重庆的某个生活区域,由于没有专门的自行车道,很少见共享单车。我以为共享单车对消费者的好处就是公共性和便利性,对企业的前期好处是预存定金(网上还能看到OFO不能退还有押金有10亿-20亿的新闻)。
真正的产品是服务于市场,受制于供需关系 ,也能满足企业赢利的目标。但现在无底线的竞争,资本进入导致企业盲目扩张,违背市场供求的规则(据媒体报道,大量生产厂商因为共享单车的急速扩张而被带飞,后又因共享单车的急刹车而库存高企或者被大量拖欠货款,最终关门歇业。上海凤凰、天津飞鸽、富士达、雷克斯等自行车生产商,都面临着动辄几千万元甚至上亿的欠款)。
摩拜和ofo的状况就是想对市场一分高下又决定最后的话语权,定价权,以决定最后赢利能力。如果双方选择差异性战略,中国人也多,需求量在这有的是,可能各自安好,企业也好,消费者也好!如果想拼个你死我活,无序竞争,那就合并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