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辅导作业时,深深地发现“应试力”并不止取得高分的能力,它更应该作为思维能力的一部分,被纳入思维能力的训练中。
今天,我儿子喝水时自己给自己出了一道题:我妈给我倒了250毫升水,我几口就喝剩130毫升,那我喝了多少毫升?
我说这是个好问题啊,你算出来喝了几毫升?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120毫升。
我说你速度很快啊,但我还有一个好奇的点,你这120毫升是怎么得来的,用你学过的数学知识怎么才能把120毫升算出来啊?
他完全被这一问卡住。
他先说用减法。我说减法呀,什么减什么啊?他说250减120。我说250减120不是130吗,但你的答案是120啊。他说对哦,那应该用加法?哦不对不对,不能用加法,还是只能用减法,250减30?(此处开始逻辑完全混乱……)。
最后,我说:你题目里出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呀?他说:我妈倒了250,剩下130。我说那你怎么利用已知的数学信息,把未知的部分求出来啊?他一拍脑袋:250减130啊,怎么可能减120!
我儿子的加减法单拎出来是没有问题的,但一遇到应用题就卡壳。我和他一起分析了原因,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 他的抽象思维刚开始发展,比较难用数学符号把头脑中的思维过程具象化,所以他很容易得到120的答案,但把式子列出来很困难。
2 没有把“列式”的逻辑内化,只懂得抓题目中关键字,比如“一共”“还剩”,没有关键字就抓瞎,尤其在面对真实的生活场景时,更是两眼一抹黑。
3 知识间的联系和逻辑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不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每天都会从生活中选取一些场景,让他用“列式”来解决生活问题,今天的“喝水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另外还有去超市买菜的找钱问题,还剩几天过年,身高问题,算一算家人多少岁等等。
每种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把考试当成“解决问题的试炼”,那么考试就是非常好的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的好机会。如果孩子不会做题,不能理解题目,我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他会了,只是不理解题目而已”,或者“他只要理解了,就不会错”,而应该认为是“他仍然无法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换句话说,他的知识是零散的,可能并没有形成系统,或者不能迁移。
所以应试教育不应该被一棍子打死。怎样合理地看待考试,如何看待考试结果,怎样利用考试来增强孩子的应试力、记忆力和理解力,才是我们做父母的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