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熹生平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尊称朱子,又称阳先生、朱文公。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成就卓著的诗人和文学家。
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教育史和礼教史上,影响很大,前推孔子,后推朱熹。朱熹的思想远播海外,深刻地影响了日本、韩国、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国的传统文化。
他一生共留下了126种400多卷著作,其内容涉及经、史、子、集诸部,范围广阔,博大精深,卷帙浩繁,是巨大的思想宝库。此外,他还写下3000多首诗词流传后世。最著名的有《春日》《观书有感》等。
二、朱熹思想体系
朱熹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后来,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1、理气论
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颢兄弟的理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张载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
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
理是事物的规律。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2、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
3、格物致知论
“格物致知”出于《大学》“致知在格物”一语,原无认识论意义,基本上是讲对一般道德的体认。在“知”“行”关系上,朱熹主张“知先行后”。朱熹的知行观,是指儒家的个人道德修养和实践。
4、人性二元论
在人性问题上,朱熹直接继承了张载和二程的思想。张载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认为人性的善恶是禀气不同所造成的。朱熹对此说十分赞赏。
三、朱熹教育思想
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探究“事物之所以然”,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四、朱熹的读书方法
“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是由朱熹的弟子对朱熹读书法所作的集中概括。
1、循序渐进,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谨守之”;三是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即是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3、虚心涵泳中的“虚心”,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4、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5、着紧用力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二是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6、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强调读书必须精神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