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梓尘 五年级)
这是清明节的一个雾气蒙蒙的早晨,紫金山已经重现春天的色彩;中山陵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春天柔软的微风,仿佛是母亲的手抚摸着大地万物,滋润着它们,使它们变得娇滴滴、粉嫩嫩、红艳艳。
走上中山陵墓道,道路两旁没有了外面的花花绿绿的颜色,取而代之的是一排一排的都是绿色的树木,多为雪松和桧柏,让人肃然起敬,不由得产生一种对孙中山先生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穿过博爱坊,绕过陵门,顿时豁然开朗。一级级台阶呈现在我的眼前,从碑亭到祭堂。一共392级石阶共8个平台,象征着当时全中国的3.92亿人。假日的欢乐,春天的愉悦,又加上对中山陵许久的向往,我乐得纵身一跳,迈着大步向台阶上冲去,一口气就爬到了台阶的顶端。气喘吁吁的我转身俯望,原来这些台阶巧妙地将牌坊、陵门、碑亭、祭堂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将一个巨大的灰白色警钟形广场嵌在苍茫葱郁的紫金山中,这一大地景观暗含“木铎警世”之义。由下向上仰视,只见台阶,而不见平台;但从上向下俯视直接平台而不见台阶,这种布局独具匠心,颇有特色。而我也又惊又喜地发现,每个平台的坡度和两边的风景都不相同,从平坦到陡峭,从矮小的灌木丛到高大挺拔的树木,好似我们的求学之路,越往后就会越艰辛。台阶上有些人中途放弃了,有些人坚持了下来,有些人一下子冲刺到了终点,有些人则是走走歇歇,终究也到达了终点。蓦然回首,原来台阶上的每一步都是自己的成就,都是一步一步迈上来的。而在远处那个模模糊糊的地方,也许尚未消散的雾气,或许是一片碧绿的山峰,又有点像人间的天堂,或者只是茫茫人海。再回头仰望祭堂,花岗石墙面显得庄重肃静,琉璃青色象征青天,也是中华民族国旗的颜色。中山陵建筑群朴素端庄,凝聚了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的精华,也符合孙中山的气概与精神。
参观完祭堂出来后,已经到了响午时分,雾气已经完全散去了,太阳光照在了博爱坊上面蓝色琉璃瓦上,沸沸扬扬,闪着金光,喋喋不休地向人们诉说着新中国的发展史。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中山陵虽西式成分较重,然实为近代国人设计以古代式样应用于新建筑之嚆失,适足于象征我民族复兴之始也。"现在中华民族经济腾飞,科技发达,奋勇向前。如果说我们的祖辈们曾经仰望着西方国家,那如今国力强盛,我们已无须媚骨,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东方文明正闪烁着智慧光芒,民族复兴生生不息。我们缅怀过去,珍惜当下,更要放眼未来,相信逝者们已经看到了新中国的盛世繁华。
清明时的雨,温柔又细腻;清明时的光,暗淡又温暖。清明时的中山陵,充满了对未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