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里,为了生活得更好,必须尽可能了解世界的本质,这个过程必然充满了痛苦。面对痛苦,我们很自然地会采取防卫机制,然而长此以往我们的心灵就会与现实脱节,如果再听之任之,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
所以作者在全书一开始就明确提出“人生苦难重重”。如果我们对困难采取消极的态度,心理疾病不可避免;如果我们能迎难而上,勇敢走那条少有人走的路,尽管无法彻底消灭苦难,甚至高处更不胜寒,我们的心智确会更加成熟。
作者认为阻碍心智成熟的最大障碍是懒惰。懒惰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恐惧感:尽管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满足现状,但是一想到成长需要离开我们所熟知的领域,去面对未知的风险和可能的失败,付出努力,承担更多的责任,我们难免会心生怯意,然后告诉自己“还是算了吧,现在这样也不错”。对抗懒惰与心智走向成熟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的心智越是成熟,就越能察觉到自身的懒惰;一个人越是积极地对抗懒惰,他的心智就越发趋于成熟。
对抗懒惰,即“自律”。作者将自律定义为“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主要包括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和保持平衡。我们要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我们要为个人的行为承担责任,认识到逃避责任意味着放弃自由。我们要尊重事实,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而非浪费时间去捍卫早已过时的观念。我们要追求平衡,敢于放弃某些固有的人格、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和意识形态,并拥抱可能随之而来的抑郁。
自律的源动力,是“爱”。作者将爱定义为“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真正的爱不是坠入情网、不是依赖、也不是自我牺牲,真正的爱要承担一系列的风险。真正的爱是长期的、渐进的行动,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
我们爱的能力,受到父母在我们幼年到青春期对我们关爱程度的很大影响,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却是我们自身的“成长意愿”。作者认为,这种成长的意愿取决于我们一生中对潜意识的体会,即潜意识给予我们的爱的滋养。
作者认为,人类的集体潜意识就是上帝,心智成熟的目标,是要培养成熟、自觉,乃至具有神性的自我。这是一条注定充满了艰苦和孤独的路,离不开勇敢、进度和独立的精神。但是坚持走下去,就一定能达到人生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