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听说鲁迅写的《祝福》,是在四十多年前,我们的语文老师说了《祝福》里祥林嫂向人们诉说孩子被狼叼走的片段,小说的中的其他内容则没有告诉我们。我去年三月份进入简书日更以来,越来越感觉到简书写作大咖们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这次,江南铁鹰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几篇诗歌、小说让我们写出读后感,其中就有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我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被鲁迅写的小说强烈地震撼到,书中的故事情节历历在目,人物形象在我脑海中闪现,小说的思想性、艺术性让我惊叹不已,我感觉收获巨大。
1
这篇小说讲述了在辛亥革命发生不久,一位二十六七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经人介绍,来到鲁镇的鲁四老爷家做佣人,她干活勤快,东家十分满意。后来,祥林嫂的公婆带人把祥林嫂强行拖到船上抢走了,人们才知道祥林嫂是丈夫死后,自己跑出来的。
祥林嫂的公婆不仅把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工钱全部领走,还不顾把祥林嫂捆绑起来,塞进花轿里,卖给了贺家坳的贺老六,祥林嫂在拜天地时一头撞在香案上,鲜血直流,人们用香灰简单处理伤口后,就把祥林嫂反关在新房里,任凭她哭闹。
祥林嫂到年底生了一个男孩,又过了两三年,她的丈夫得了伤寒病死了,儿子在春天被狼叼走吃掉了,她的大伯逼他腾房,她走投无路,在卫婆子的介绍下,又来到鲁四老爷家做佣人。
鲁四老爷家认为将这个两任丈夫都死去的寡妇晦气,在祭祀时不让祥林嫂动祭祀用的物品,给了祥林嫂深深的心里伤害,来鲁四老爷家做帮工的柳妈奚落祥林嫂嫂说,她嫁了了两任丈夫在不到两年内都死了,是两大罪状,到阴曹地府就会被分尸,劝祥林嫂到寺里卖一条门槛就可恕罪。
祥林嫂攒够买门槛后的后赶紧到寺里捐了,本想可以不再受到人们鄙视。但鲁四老爷家仍不让她动祭品,这使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变得笨手笨脚,丢三拉四,被鲁四家辞退后,走上了乞讨之路。
祥林嫂逢人便说自己的儿子被狼叼走的事,说的次数多了,便没有人愿意听她的了。
她也感到自己被这个世界抛弃,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最终在除夕之夜离开了人世,结束了悲惨的一生。
2
从小说的思想性上来说,鲁迅通过祥林嫂这个农村妇女短暂坎坷的一生,反映了旧中国妇女被压迫、被欺凌、被奴役、被残害,亳无人身自由、无人格尊严的社会现实。祥林嫂十分勤快,但是,也换不来一个安静的生活。在丈夫死后被婆婆卖与贺老六为妻,贺老六和儿子先后死去后又被大伯哥逼着腾出屋子。到鲁镇后又不得不忍受着人们的歧视、冷落,最后,万念俱灭,了结了一生。
造成祥林嫂之悲剧,有黑暗的社会制度原因,也有顽固的家族势力原因,还有愚昧的封建迷信原因,这些原因拧成一道粗壮的绳索,把祥林嫂无情地绞杀了。
3
从文学艺术上来说,鲁迅先生作的这篇《祝福》,可谓典范之作,可供我们品味学习的地方不胜枚举。
比如这篇文章把祥林嫂的死,按排到过小年的时候,在人们欢天喜地庆贺新年时,祥林嫂却在凄苦中死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从人物描写来说,鲁迅先生先后三次描写祥林嫂的外貌特征,廖廖数笔,将祥林嫂的一次次遭遇不幸后的相貌和心态变化,刻画的淋漓尽至。
从文章结构来说,先说了祥林嫂在小年之死,再用倒叙的手法介绍了祥林嫂的艰难人生历程,最后,又用家家户户放鞭炮庆新年来反衬出祥林嫂的悲惨一生。
从人物对话来说,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祥林嫂讲述儿子被叼走时的话,两次的话都是一模一样的。这是大师的独具匠心之作,通过祥林嫂的讲述,我们仿佛看到了、听到了祥林嫂在不厌其烦地讲述着儿子被狼叼走的悔恨一幕。后面的对话则用简写的方式,着重写人们对祥林嫂诉说遭遇后的反映。
经典就是经典,时间愈久远,愈能显示出它的价值。《祝福》这篇小说写于1924年3月25日,离现在近100年了,现在读起来,不禁对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很大的帮助,还为我们学习小说创作提供了范本,同时,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4
祥林嫂的遭遇固然有深刻的社会原因,我们在哀叹祥林嫂遭遇的同时,也不妨想想我们从祥林嫂身上该吸取什么教训。
一是要未雨绸缪,做好风险防范。祥林嫂从婆家逃出来到鲁四家,应该意识到婆家可能会找上来。可以采用寻找合适的终生伴侣,增加抗风险能力,将工资及时从鲁四老爷家领出来,给介绍人卫婆子些许好处将她发展为眼线,监视婆家行动,来规避被婆家抓走的风险。
二是向人倾诉要看对象,要讲究方式。不是知己,倾诉遭遇只会引起更多烦恼。倾诉时要讲究方式,不能不厌其烦,翻来覆去就是这么几句,任谁听了也会反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