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自己当初对“漂泊”这一词语有最初的认识是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中,歌曲中有这样一段歌词:你挑着担,我牵着马;翻山涉水两肩霜花,风云雷电任叱咤......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可能出于少年人对古老神话的独特迷恋和对自由的憧憬与期待,“漂泊”在我心里镀上了神秘的金边。
再一次见到这个字眼是在初中时,当关于漂泊的一段话映入眼帘,原本早已随着岁月流逝而逐渐黯淡光彩的小小梦想在此刻拂去尘灰,重新焕发了光芒。那段话是这样的:选择一生漂泊的人并非都是因为孤苦无依,也许是他们的内心太过于坚定,坚定地想要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深情。在那时,我坚信自己属于后者。愿漂泊一生,踏遍山河大川,看遍花开花落,听遍潮起潮涌,历遍人世悲欢。待到面朝大海,我必定能与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重逢于春暖花开的季节里。
后来上了高中,生活慢慢被忙碌的学业填满。关于漂泊的念头似乎也随着那些写完的一沓沓习题堆砌在记忆的墙角,初始明明有那么强烈的热情后来终于在不知不觉中归于平静,无波无澜得好像从未发生过。直到有一次在车站等车,偶遇一位初中同学。在等车的过程中,无意中聊到对未来的打算。她认真看着我问我长大最想做什么,我笑着脱口而出:去漂泊,去流浪啊。当时的不假思索确实有震惊到我,事后想起来竟还有些恍惚。《新桥恋人》里说:梦里出现的人,醒来时就该去见他。我想,这个我深藏内心的想法,能够出于本能地认为那是我最想做的事,那么我是不是就应该略去怀疑考量这些过程,直奔着我想做的去呢?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段话:终于到了小时候最羡慕的年龄,可是却没有成为小时候最想成为的人。是啊,年少的我们满腔豪情,笃信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梦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活出自己曾最希望成为的模样。然而世事变化无常,我们已然找不清其发展规律,更多的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前进,容不得丝毫挣扎与抵抗。
可朋友啊,你是否打算一直如此呢?是否甘愿让幼时的梦想落空呢?是否忍心让小时候的自己失望呢?是的,或许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可能没有满足所有心愿的条件,但我们可不可以只满足一件或两件呢?或者一件也实在没办法满足,我们可不可以就只单纯靠近一点点呢?董卿说:生活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知,我们只是去为未来做努力。所以,不到最后一刻,我们又怎知会发生什么呢?要知道,我们现在所做的每一点小小的努力,都可能会让未来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启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谨以流沙河《理想》此句送给正在逐梦途中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