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说心理,通通没道理# by 小冠
Day7:You can do, and you can’t do.
1. 亚隆面对住院病人团体:「室内几乎可以触摸到绝望」
住院病人病情更严重、更需要长期治疗,现实却最多只能做一两次;病人毫无主动性,团体人员流动迅速,根本无法稳定下来。能做什么呢?
我想到一位老师说的「有限服务」。心理专业助人提供的是「有限服务」——除了宗教和父母的溺爱,这世上所有的服务都是有限服务吧。
助人者常常有很强烈的助人动机,想帮到更多人,提供「真正」的帮助。这是重要的从业的初心。
在工作中,的确也常有机会看到困难的人、与他们建立联系。于是会有「拯救」他人的冲动,现实有时又会使其一再遭遇挫败,无助而耗竭。咨询是有限服务,并且对自己越多觉察、越有经验,越能知道自己的局限性,会更知道能做的是什么,不能做的是什么。
——知道什么不能做,同样重要;而后再看看在能做的部分,能够尽可能地做些什么。
2. 就像医生想要治愈每一个病人,但最终会发现不可能治愈所有疾病、所有病人。有些人会因为必然的失败而失望离开,有些人也许会在艰难地接受医学和自身的局限性之后,又看到力量的所在。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里多做到一些,哪怕不是全部,依然有意义。
3. 亚隆挣扎之后,调整自己对治疗的预期:小而美、承认团体的寿命只有一次、当成是一场自己都不做指望的行为艺术。
真心绝望了。
然而,即使只有一次相遇,达不到长程的效果,依然有意义。因为在长程的治疗里,改变也是在每一次的相遇中积累发生。
我记得在动力学的课上,老师讲到通常有1-4/6次的初始访谈,主要用于搜集资料和评估。其中最重要的评估是,来访者是否适合一起工作,如果不适合,需要进行转介。
很有助人之心的同学们会问:如果谈过3次之后发现做不了,需要转介,那初始访谈还应该收费吗?
老师的回应是,初始访谈不是什么都不做,从第一次谈话开始,咨询师就已经是在工作了,不仅是搜集资料、提供支持、评估,也包括用我们的专业去理解Ta、回应Ta。
理解到这一点,不论治疗只有1次还是100次,都有可以工作的空间。
4. 亚隆一边毫不掩饰地说他失望、无力、没有用;一边又调整预期和方法,去做这件「毫无可为」之事。
我想,愿意打起精神来治疗、还为治疗做种种调整,这行为本身,就暗含着他内心里仍然怀有希望。而这一点点的希望,会在治疗中内隐地传递给来访者,成为他们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