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蔡元培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其主要教育活动包括成立“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女学、爱国学社,担任教育总长,组织“勤工俭学会”,改革北京大学。蔡元培先生的主要教育思想与实践如下:
一、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在军国民教育上,蔡元培主张将军事教育引入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强调学生生活的军事化,特别是体育的军事化;在实利主义教育上,蔡元培主张“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在公民道德教育上,蔡元培主张从儒家传统文化入手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其内涵和资产阶级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是相通的; 在世界观教育上,将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主张人们立足于现象世界而追求实体世界;在美感教育上,蔡元培认为美育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蔡元培主张“五育”不 可偏废,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 一 ,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二、提出教育独立思想。
1922 年 3 月,蔡元培发表《教育独立议》 一文, 阐明其教育独立的基本观点:
(一)教育独立思想的内容包括:
1、教育经费独立: 政府指定固定的款项,专作教育经费,不能移作他用;
2、教育行政独立:设立专管教育的行政机构,不附设于政府部门;
3、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方针应保持稳定,能自由编辑、出版、选用教科书;
4、教育脱离宗教独立。
(二)教育独立思想的实践设想: 蔡元培主张将全国分为若干个大学区,每区设立一所大学,管理所有教育事务,但大学区制度没有完全建立。
(三)对教育独立思想的评价:教育活动必须接受社会的物质支持并传播一定的政治和社会价值体系,它因此依附于一定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独立。但是不完全独立不等于不能相对独立,教育主体的能动性决定了它在教育活动中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和自由。
三、蔡元培的教育实践。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集中体现在对北京大学的改革上。1916 年,蔡元培在孙中山等人的支持下,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全面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蔡元培认为,大学应是“研究高尚学问之地”,改革北京大学的第一步是明确大学的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
1、改变学生观念,让学生抱定为求学而来的宗旨;
2、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3、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4、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二)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蔡元培认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在学术上“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在教师的聘任上,罗致各类学术人才,使北京大学的教师队伍呈现出流派纷呈的局面。
(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蔡元培设立评议会、教授会,确定学校内部组织章程,决定设立行政会议、教务会议及教务处、总务处。新的管理体制的建立,改变了京师大学堂遗留下来的封建衙门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1、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
2、沟通文理, 废科设系;
3、改年级制为选科制。
(五) 蔡元培还在 1920 年实行女生旁听制度,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的先例。北京大学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努力服务于社会,提高了大学的开放性和平民化程度。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对民国教育的大政方针和宏观布局有重大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贯彻着对民主、科学、自由、个性的追求,充满了爱国激情。他在民国初期改革封建教育,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反映的是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他对北京大学的改革,规模恢宏、影响深远,对我国近现代的教育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