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日更一个月了,每天都吭哧吭哧地敲出千字文,累得跟个孙子似的。可是,我不但没有滋生成就感,反而心里越来越虚,总担心我这些“碎碎念”成了别人时间的“吸尘器”,虽然心里明镜似的,知道这些碎碎念没人真看。
记得20天前,我还洋洋洒洒地写了篇《写作与美》,反思了一下,自己坚持写这些文字的目的是想给这五彩斑斓的世界加点“调料”,为数字世界的多彩出点力,还特地琢磨了文章的“美”是啥。为了展现自己的执行力,反思完,我立马上网淘来了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谈美》,开始学习美的真谛,还坚持勤勤恳恳写读书笔记。心想,怎么着也能给读到我文字的朋友们提供点营养吧。可这十几天下来,我写得是热火朝天,回头一读,哎呀妈呀!这哪儿是给别人提供营养的啊,简直就是我自己自娱自乐的文字垃圾场。这个想法一冒出来,我吓得一夜无眠,祈祷这些文字垃圾千万别被人正眼儿瞧。
《谈美》里说了,作品是有社会性的,每一名作者都想通过作品把自己的情思“传达”出去,使社会的人也能共享其中的乐趣。我写文字也是这个意思,让文字之美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丝温情。所以,这二十天里,我简直是字典里文字的“搬运工”,总认为写得越多,越有可能写出点对别人有用的东西。殊不知,对于人来说,最宝贵的就是时间。
既然写文章是为了传情达意,丑媳妇终究要见公婆,我的文章还是要往媒体上晒。所以,我还得继续琢磨,怎么让文章语言简练、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内容还得有价值,就像那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我理解:
写说理性的文章,就像炒菜,要用最短的时间把菜炒熟,目的是把道理讲明白,如果再整些花里胡哨的修饰和抒情,就如同给炒菜里加了一堆调料,反而把原本的味道给盖住了。比如说写社会热点话题,咱别像八卦记者似的去挖人家隐私,直接提出大家的关注焦点话题,亮出你的立场,然后用逻辑推理和各种论证方法证明你的观点完事儿。
写故事呢,就得像段子手一样,用生动的语言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讲的过程中要把控好故事的节奏,别整些弯弯绕绕的,让人听得一头雾水。讲完后让人明白你要传达的价值观是什么。
至于写散文,就像创作一件艺术品,先明确主题和情感基调,然后再精雕细琢那些跟主题和情感有关的场景、人物、事物。那些跟主题无关的,哪怕是再美的风景,也得狠心割舍。毕竟,一幅好的艺术品,关键在于突出主题,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你的心意!
总之,写文章就是要简洁明了,直指问题核心。文字如同流水,不求波澜壮阔,但愿能滋润人心,留下深远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