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暑假或者寒假,我们的父母是否会带着孩子们一览大好河山,而我们习惯于用相机来记录行程,一张张照片和一个个视频。有时候老师会要求孩子写作文,把自己假期里的所见所闻用文字记录下来。不知道你的孩子是否会为此发愁呢?
或许我们会抓耳挠腮,不知道该如何记录所见所闻,要么写成了流水账,要么写成了叙事文,要想把游记写的生动出色确实不易。但如果你看了丰子恺的游记,你就不这么想了。因为,他的游记充满温度和乐趣,是你在阅读时不断的被带入其中。顿时,觉得大好河山是如此的明媚动人。
在《丰子恺 给孩子的阅读写作课 游记卷》中,收录了丰子恺先生的山水游记;有避雨、看潮、陋巷以及高楼的文章。今日和大家摘录2篇看看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意境如何?
山中避雨
这是一篇山中游记,记录了先生在山中游玩时忽然下雨,仓促在一家茶店避雨的故事。而随着雨越下越大,心中向往着游山的女子便觉得甚是扫兴,而丰子恺先生却把这样的境遇当成了一种趣味来享受。为了安慰同行的女孩子,丰子恺就问茶博士借胡琴,显然女孩子们被吸引了。也就忘却了大雨滂沱的烦恼。
于是,在茶馆里,作者用胡琴拉了很多西洋小曲来打发时光。女孩儿一起和唱,其乐融融。于是先生拉着胡琴,女孩唱着《渔光曲》,村子里避雨的青年也一起齐唱,于是大家忘却了黄山中的大雨,反而被温馨温暖的琴声所陶醉。气氛也高涨起来。
本来扫兴郁闷的心情一扫而光,音乐的趣味油然而生,所有人都一边热闹着,也温暖着。看来,在每个当下,如何转换心境,找寻到乐趣,是我们人生最大的能力呢!
所有人在离去之时,都恋恋不舍,想必在若干年后的某天,大家回忆起在这一天的偶遇,每个人的心间都会充满温暖吧。最后作者引用了庄子的“乐以道和”。化为“乐以教和”,意思是音乐可以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即便胡琴不及钢琴和小提琴那般精美华贵,但却简易而高尚,寥寥数曲,却让萍水相逢的人们于荒山苦雨中心生惜别之情,可谓美妙之极啊。
这篇短文短小精悍,生动无比,有场景、有故事、有转折、有念想,有思考和升华。令人读了之后,口齿生香。回味无穷。这就是丰子恺先生所塑造的意境吧。除了时间、地点、人物这些最基本的要素之外,还有场景、感受以及冲突和转念。面对大雨的尴尬和沮丧,从而找寻可以运用的资源,一家茶店,一把胡琴,将大家的思绪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安于当下,才会迸发出如此的快乐。最后还有升华,让这件事不那么的普通,从而引发大家的沉思。
陋巷
这是吸引我的第二篇短文,介绍了杭州的陋巷,从原来书中颜回对于巷的描述,从而产生了对巷的想象,从而衔接到真实的巷。单单一个巷,就从书的引入,再到自己的想象,最后到达真实,层次丰富,令人遐想不已。
而后,又以陋巷作为背景,引申出了多年前的故事,说的是一次陋巷中的访问。而马先生应该是研究哲学的大家,偶尔作者也听不懂所以然,但依然恭敬的对待。对马先生的描述特别有画面感,比如:面貌、身材、谈话、笑声等;第二次再见到马先生是在16年之后了。最大的改变是,现在已然可以听懂马先生的话语了。而当时因痛失母亲,所以在马先生面前也是羞愧无比。第三次,终于有了主动访问的勇气,马先生依旧是两眼炯炯发光。只是深黑的须髯已变成银灰色了。
而之所以是这陋巷在吸引着自己,实际上却是马先生的可贵人格在吸引着自己。只是才发现,这一晃几十年的光景,先生已经从中年走入暮年。这三次拜访先生也描述了自己从懵懂少年到成人,再到成熟的人生发展历程,马先生就像是一盏明灯,让自己可以在成长过程中心心念念。而恰恰又是先生对于无常的解读,救人于无常火灾。令我们在焦头烂额中得以解脱。
通过三次陋巷之行,与同一人的见面,解读了这三次自己处在人生不同阶段时期的意识和心理状态。三次陋巷之行,却是半辈子的人生。
通过时间轴来记录人事物所发生的转变,也是一种非常有冲击力的表现形式。相同的地方,相同的人,却已经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境遇和心境。一篇好的文章可以令我们浮想联翩,可以打开我们的记忆闸门,可以让我们的思维更加多元化。
丰子恺的每篇文章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学习模仿。如果你也希望你的孩子将来可以有更深远的思想以及开阔的文笔视角,就把这本《丰子恺 给孩子的阅读写作课 游记卷》带回家吧。
我是氧子,推荐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