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哥们,上市公司老板。但他在公司上市的第一年 ,就把股份卖了,换了一亿多元钞票。到云南丽江买了一幢带院子的房子,花了二百多万装修,还买了画板,过起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的生活。
因为这就是他打拼十多的梦想:公司上市、卖掉公司、找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过没有烦恼和压力的生活。
但是过了三年,他又回来了,重新创业。不仅身材发福,原来的一身精神气概然全无。问他为什么?他说:原来打拼的时候,每天有忙不完的事,但每天有目标,过得充实而有奔头;而现在,每天醒来,除了吃饭,不知道要干什么?画画又不是自己喜欢的。所以回来重新创业。
一、 “心流”能提高人的幸福感。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心流”,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积极心理学教授米哈里提出来的。 他认为“心流”,就是全神贯注做事的一种忘我、专注状态。
“心流”为什么能够提高人的幸福感?
20世纪初,心理分析师弗伦茨就注意到,抑郁症患者往往在周末的时候,病情会更严重,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没事可做,也很少跟人交流。渐渐的他们的注意力就会开始涣散,心力一分散,人往往就会钻牛角尖,或者胡思乱想,或者为一件小事与人争吵,给自己徒增烦恼。
考验一个人是否幸福,主要是看他的生命体验。 就是生活让你感到快乐还是痛苦、充实还是空虚?
米哈里研究发现,没有目标、无聊的人最空虚;而有明确目标的,比如很多顶级的艺术家,运动员,作家和主持人都经常出现“心流体验”。他们在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的时候,那种专注能让自己觉得既充实又幸福。
二、“心流”的三个条件。
人要达到“心流”状态常常要达到三个条件:明确的目标、及时反馈、难度适中。
人有目标,才会去积极行动去做事,才有产生“心流”(专注)状态的可能。当然这种目标要清晰、明了。
及时反馈会增强我们的“心流”程度。就象玩“俄罗斯方块”一样,每在最底层拼完一行,就消失,就增加积分(跟工作要及时反馈一样)。
还有这种目标,难宜要适中,正好处于“学习区”。太低无聊、太难又容易产生挫败与沮丧。
三、积极工作时候最容易产生“心流”
米哈里发现,积极工作时最容易发生“心流”,因为它正好符合“心流”的三个条件:有目标、有反馈(领导评价)、难宜基本适中。
这也给我们一些启示: 如果讨厌工作(比如因为工作的简单重复、不能随心所欲),我们最好改变对它的态度(毕竟工作占了我们生命的1/3时间)。 很多时候,我们只把工作当成赚钱养家的手段,被动应付,所以很难产生“心流”感受。
怎么解决?作者推荐一种“游戏”方法:以“玩”的心态对待工作,在“纵横”两方面,对工作做加法。
比如你手工做报表,你可以看看工作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尝试自动化、让电脑辅助。也就是改进工作流程,让工作省时又高效。这样倒引导自己再去学计算机编程,引导自己向工作的深层次发展,由被动变主动。
又比如你是前台接待,每天空闲时间很多;你不如花时间了解一下公司的发展史。客人等待时,你还能跟他聊上几句,给客户一种既热情又忠诚的感受。
简单来说,就是要通过做加法,让你的工作变得更加有意义。如果你觉得你的工作就只有岗位职责里写的那么多,那他对你来说就只是例行公事,你就只会想着去做减法和偷懒。
但是如果你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主动赋予工作更多的意义,它就会让你不断的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工作。你会时刻思考着怎样改进工作,创造更大的价值,把每一次改进都当成是提升自我价值的机会,而“心流”就会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来,这就是应对工作无聊的办法。
实际上,就是变被动心态为主动心态。
四、让休闲生活产生更多的心流
我们每天还有1/3的时间是用来休闲的,但大部分人的休闲是被动的,也就是不动脑子,不投入精力。比如说追电视剧,有些人追起剧来,一晃就是几个小时,虽然打发了时间,但是关上电视,好像什么也没留下,反而更空虚了。这就是一种“被动休闲”不能提升人的生命体验。
作者提出一种“主动休闲”。就是那些需要你动动脑子才能享受到乐趣的活动,比如弹琴,下棋,看书,打篮球等等。
这些活动需要你的脑子时刻运转,弹琴的时候脑子要指挥手指去按健;下棋的时候,大脑需要思考如何落子更有力;看书的时候需要动脑子去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而打篮球也一样,需要动脑,你不断的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还要跟队员打配合。这就是主动式休闲的好处,他让你一刻都不能分心,沉浸在“心流”里,虽然需要消耗精力,但是这种专注的感觉却能让你感到幸福。
“主动休闲”的关键就是要找到能够让你沉浸其中的爱好。这要自己不断去尝试。对照“心流”的三个条件,找到之后,剩下的就是尽量多的去做这件事儿,减少其他活动。这样你的休闲时光里就会出现更多的心流体验。
2018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