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实践】
这是2018年4月20日崔律“碎片化时间”系列第11讲的课后实践。
<实践事项(Do)>
回顾本周的课程内容与你的实践
<实践日志(记录)>
1、我在本讲课程中的收获:
1)学习了丰田五问的理念及方法:站到5楼,问第一个问题,得到一个答案,往下走一层……一步一步地往下深挖,才能挖到最深层、最本质的内容。大多数情况下最本质的东西与最开始的东西都不一样,而这是需要连续追问才能获得的。提问有很多方法:发散性提问、深入型的追问等,不同的提问方法导致不同的结果;
2)规范文件命名:目的是彰显专业、为收件人节省时间、便于日后的搜索与查阅。命名方式可以采用文件名-日期-作者简称-版本类型_语言类型。其中文件名:(案)代表草案;日期是文件制作或修改的日期;作者或修改者简称要采用固定可识别的简称;Rv:修订版;不同日期修订的版本通过日期进行区分,如果是同一天修订,加上版本序号;语言类型:CN代表中文;JP代表日语;EN代表英文……什么时候做?当下或碎片时间。
3)整理电脑桌面:桌面只存放必备程序、近期频繁使用的项目文件夹的快捷方式(非文件夹本身);
4)整理办公环境:整理纸质复印件,尽可能电子化归档,纸质文件根据近期是否使用、长期是否使用等进行分类和存放。
2、我对本讲内容的实践计划:
1)规范文件命名,打算以后不管是收到的还是自己发出的文件都采用“文件名-日期-作者简称-版本类型_语言类型”的格式,固定可识别的简称设置为“YinC”。
2)电脑桌面整理:检视了自己的电脑桌面,必备程序是计算机、回收站、不常用的桌面快捷方式文件夹;近期频繁使用的项目文件夹的快捷方式有教学、毕设、目标管理、社群等,均已快捷方式存放,另外还有一个2018年目标的图片,同时设置为桌面背景;
3)办公环境整理:检视了自己的办公环境,纸质复印件多以文件夹的形式存放。崔律提到单面打印件可以二次使用,我基本上是分为两种,一种是存放到草稿文件夹,等待日后集中粉碎;一种是用小夹子夹起来,作为草稿纸、便签笔记墙或者发散思维时用,较少作为二次打印的使用,以后可以考虑二次打印。
3、我在本周课程中的收获&成长:
本周学习了碎片化时间的乘法、除法及碎片整理小妙招的内容。有几节课理念比较多,理解起来比较费劲,需要后续重听。
1)乘·碎片时间学习+碎片时间利用策略:回顾了柳比歇夫下脚料时间的利用方法;了解了有目的的练习和刻意练习,并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了检视;从是否可以规划利用的角度对碎片时间进行了分类,可规划利用的碎片时间中又包括较稳定、不稳定的可规划用碎片时间,在这样的分类过程中,对不同类别碎片时间的特点、用法进行了梳理,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罗列和新用法整理;
2)除·碎片时间吃青蛙:学习了两种任务分解的方法,便于日后遇到较大较难的任务的时候进行分解,将青蛙切成刺身,一口一口地吃;
3)除·碎片时间养大微习惯:学习了微习惯的定义、养成的八大步骤及两大注意事项,便于告别畏难心理,培养最最简单的习惯;
4)碎片整理小妙招:同问题1。
4、我对碎片时间利用的疑问(周六答疑) :
在完成日清单的一个任务之后,如果距离下一个任务开始还有一定的时间,做什么比较好?我原来的用法是记录时间(Atimelogger和印象笔记的时间日志),然后将执行时间和执行情况记录到当周该任务的记录笔记,简单评估完成情况,同时记录到周计划Excel表中,标明进度和已用时间,与预估时间做对比,查看成果是否达到。后来我发现每做完一个任务就更新该任务的任务时间记录及周计划Excel表,感觉比较费时,不如批量处理省时间,所以规定自己如果是工作任务,只能16:30下班前回顾时更新记录,进行检视。但是我心里还是有疑惑,在这个环节,到底是批量处理好?还是完成一个任务就进行任务记录和检视比较好?
5、其他想说的话: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