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宝宝姐读会的读书计划,用了三周的时间读完了巴金老先生的《家》。
如果说前面两周读内容一直在为最后人物的悲惨结局做铺陈,一直弥漫着压抑和无奈,那么最后一周的阅读内容里,小说里各色人物的命运被一直笼罩在头顶的阴霾推向了悲惨的高潮,令人愁肠百转,哀从中来。
《家》在文学史上艺术价值,是一部批判封建社会封建礼教的经典著作,鲁迅先生说过封建礼教是吃人的。在《家》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正值春春韶华的灿烂生命是怎么被一个个吞噬的,尤其是那些美好的女性。
今天的读后感,想写一写我最动容的三位女性之死,她们在封建的礼制礼法的摧残下,像花儿一样,一朵朵凋零了。
鸣凤的绝望之死
鸣凤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从来无法安排自己的命运。七岁就被卖到高家当奴婢,挨骂挨打是家常便饭,侍侯主人长达八年,如果主人慈悲,大约会为她找一个身份相当的下人打发嫁出去;如果主人另有所图,则会把她当成一个物件,送给哪一家大户做小妾,过着甚至不如婢女的生活。鸣凤已经预料到这样的结局了,她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恐惧和焦虑。她已经做好了接纳注定的结局的准备,可是偏偏觉慧给了她希望。
鸣凤也是喜欢觉慧的,身份的悬殊,鸣凤从来不敢奢望更多,她只想一辈子伺候觉慧,当他的奴婢,这是在她的期待里,已经是最好的归宿了。
可是当她被安排要送给冯乐山当姨太太时,她知道她最终逃不过命运的指派,她一个从来没有主动权的下人,她的哀求没人听见,她的绝望没人看见。她把最后一丝的希望寄托在觉慧身上,而觉慧最终还是因为他的新追求,放弃了她。
鸣凤死的时候,是带着眷恋和不舍走的,如果不是绝望到毫无半点希望,她是多么希望留下来,哪怕继续挨打挨骂。可是她这样身份的女子,连那个说爱她,会娶她的少爷,最终也因为他所谓的更进步的追求而放弃了她。
鸣凤是被礼教和命运害死的,觉慧也是间接推她跳下湖的帮凶。
梅的抑郁之死
梅是一个被礼教深深浸淫迫害的女子,甚至她也是自己抑郁至死的推手。
自从被觉新抛弃之后,悲惨的命运就开始了,被安排嫁给自己不爱的人,受折磨不说,丈夫还在她结婚一年之后就死了,她成了一个克夫的寡妇,回到母亲身边,母亲从不理解她的苦闷,她所有的忧思也只敢往肚子里咽,从不敢发声。她惯性似的接受着命运的安排,哪怕是内心万分痛苦,也不敢挣扎。
梅被命运扼住,不能动弹,只靠回忆苦苦撑着一口气。面对觉新的忏悔,她不敢面对,因为害怕失去唯一支撑着她苟延残喘的最后一点美好。
被牺牲的梅,最后终于郁郁而终,带着遗憾,也带着解脱。
瑞珏的委屈之死
瑞珏是对礼法礼制完全依从的人,她被安排嫁给了觉新,她就爱着觉新,为他生养孩子,孝敬长辈,善待弟妹,甚至丈夫爱过的女子,她一样待她亲如姐妹,这样的女子简直是凡尘天使。觉新懦弱顺从,瑞珏一样跟着受委屈,可是瑞珏对待生活没有怨言,对觉新没有怨言,她只用她的善良来安抚命运的把弄。
可是就是这样女子,也不得善终。因为家里人的迷信,嫉妒,她在临产之时被安排到城外一间阴冷的房子里待产,丈夫不在身边,她害怕,委屈,却又不敢多说半句。临产之日,丈夫就在门外,苦苦地哭喊他的名字,却到死也未能见上觉新一面。令人哀痛不已。
中国自古就是男权的社会,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容易依从,面对命运的安排,往往更被动,更无反抗力。如果一个女性决定要像男性那样去勇敢追求独立、自主、自由和尊重,那么她要走的路,要受的煎熬,也注定比男性难上几倍甚至十几倍。所以,在封建制度下,女性对于命运这件事,多半是顺从的,甚至连半点想要反抗的想法都不敢有。
琴是《家》里敢于反抗的女性代表,但琴也是害怕过的,她怕自己无法抵挡得住命运,害怕自己成为第二个梅表姐,她怕自己的挣扎会误伤了爱她的母亲。
好在琴有支持她的力量,有女同学倩如为她立下的榜样,有真心疼她的母亲,也有知心爱她的觉民,还有被鸣凤之死彻底打醒的觉慧。在与觉民一起对抗家里的婚约安排之时,信念和爱情给了她勇气,最终她成了这个大家庭里唯一一个“出逃”的女性。
琴是作者给予的希望,也是封建礼法礼制下,女性的希望。纵然艰辛万倍,但总归是能逃出来的!
今天的社会,女性独立自由的程度已然比一百多年前开放得多,但压迫在女性身上的礼法教条还没有完全消失。女性作为男性的依附,已存在了上千年,甚至女性自己也默认了这样的模式。比如要贤惠温柔,要相夫教子,仍然是很多男性对女性的要求。
不是女性不能温柔贤惠,不能相夫教子,而是这个要求是建立在男性的要求之上的,还是女性自愿的,是两种价值观。作为女性,我希望会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能够遵从自己的内心,做一个从里到外独立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