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是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国,唐诗宋词、四书五经是我们传统文化瑰宝。告别了物质匮乏后,大家开始关注精神需求,《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标志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被古诗词浸染过的人,更多了一份区别于常人的灵性。随着朗颂声,古人的形象就活跃在我们的脑海里。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读着这首欢快的词,仿佛看到在茂密的藕叶,和些许粉色荷花覆盖的湖面上,一叶小舟误入其中,有个粉面玉琢的小女孩,正用力在撑着桨,想要走出这片荷花林,却不想惊动了,停息在这藕林中的白鸥和鹿鸟。这样的一幅诗情画意的画面,怎能让人不爱,怎能让人不好奇。让我们跟随这词一起跨越时空,回到千古第一女词人李清照的年代一探究竟吧!
一:书香门第,官家小姐,李家有女初长成,才华横溢露锋芒。展现了一个小女孩活泼可爱,天真浪漫的童年快乐时光!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富裕的朝代之一,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当时繁荣昌盛的真实写照,科举考试成为国家发现人才的重要来源,那时的婚嫁观念,不再一味追求门当户对,反更重视人品和文化修养。李清照父亲李格非出身寒门,因科举中第而入仕为官。生母是宰相王珪之女,是一个功诗善文的女子,但不幸的是生下李清照两年之后便去世了
养母则是前科状元,王共振的孙女,也是个才华横溢的女子,一直待她为己出。人们都说因这两位名门千金的关系,李格非时来运转,从一名不起眼的小官,慢慢成了礼部员外郎。能得到两位名门望族的垂青,还都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李格非肯定不是平庸之人。他是苏轼的学生,北宋的文学家,一生为官清廉,两袖清风,著有《礼计精义》《永洛城记》等多部极具价值的作品。
出身书香世家的李清照,虽然生母早逝,但养母却对她视如己出,在诗文上更是尽力教导她。生母去世后父亲独居了四年,她一直生活在乡间,和宠爱她的伯父伯母,还有姊妹们一起识字玩耍。从小聪颖好学的李清照,有过目不忘一目十行的本领,而且只爱诗文不爱女红,父亲知道后不但没有责怪和强迫她,而是为她在诗文中表现出的天赋,感到欣赏和支持,李家开明的教育是她文学之路的基础。
就这样她在一个满院书香,生活富裕的官家氛围中长大,父母和叔伯们对她的宠爱,让她从小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开心快乐,更不知忧愁是何物。无忧无虑的日子总是很快就过去,转眼间李清照从一位天真浪漫的小姑娘,长成了一位知书达理、率性活泼的少女。古代女子往往到了15岁,就到了及笄之年,面对即将到来的闺阁生活,她第一次有了失落感,便向家人提出,要等她到那片最爱的莲湖,去游玩后,再举行成人礼的要求 。
当茂盛的荷叶覆盖了整个湖面,莲花盛开时,她便和家中的姊妹一起,开始了自己成年礼前,最后一次游玩,那一天她们还喝了些许酒,尽情的在这片最爱的莲湖上泛舟玩耍,因为以后她就不能像现在这般自由了。不知不觉天就晚了,才想起要回家,已经微醉的她却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反而进入了一片荷林深处,便更加用力的划桨,尽快划出这片荷花林,不想却惊动了栖息在那里的白鸥和鹭鸟,还来不及觉得自己鲁莽,就被眼前的景色深深的吸引住了。
第二天家人就依照风俗,为她举办了一个盛大的成人礼。就被父母接到汴京(北宋都城),告别了美丽的乡村。汴京的繁华,丰富了她的生活,家中往来客人的谈话内容,父亲的官僚朋友或学士友人,也不断的在增加她的见识。但繁华的街道和丰富的生活,依然无法阻止她对家乡的思念,时常想起姊妹们一起游湖的情景,便写下了轰动一时,流传千古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一时期的李清照是快乐的,她从小富裕的生活和父辈们的宠爱,给了她足够的自由和发展空间,尽情的在山水间,在诗词文章中自由翱翔,开明而充满书香的家庭环境,让她在家人耳濡目染影响下,逐渐长成了一位性情活泼、自信洒脱、满腹经纶、有主见和个性的少女。
在她的诗词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人远离故乡的少女,对家乡的思念。对童年生活那种无忧无虑、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美好时光的回忆。不仅是描绘乡村山水美丽景观,更是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真实且又生动感人!
二:花季少女春心动,一段良缘配佳偶。通过诗词看到一个妻子对丈夫深沉而又执着的爱,以及在面对感情危机时,挽回爱人的智慧和隐忍
父亲李格非在面对女儿的婚事上,一向非常谨慎,面对这个他最爱的女儿,他会尽最大的能力,给她找到一个好人家。对于女儿的才华,作为父亲是很骄傲的,如果他的清照是一个男孩该多好,以她的才华肯定是前途无量。但对于封建制度下的李清照来说,不论如何才高八斗,在当时以男人为主导的社会,是无法有什么建树的。女子唯一的出路就是嫁人,李清照也不例外。
汴京城中的那些贵族子弟中,李清照的才华,因那首《如梦令》而传开。“苏门四学士”中的晁补之对她更是赞不绝口,还成为了她的指导老师。李清照的才华和芳名,成了当时许多世家公子、文人雅士倾慕的对象,上门提亲者更是络绎不绝,但李父都婉言拒绝了。这时有位在太学院读书的世家子弟赵明诚,在读到李清照的《如梦令》时就被她的才华所吸引,更好奇一个什么样子的女子能具有如此灵性?有了想到李府一探究竟的冲动。
还记得那是一个春末的下午,李清照像往常一样,在院中的大树下荡秋千,玩了一阵子,汗水就湿润了自己轻薄的衣裳,正伸出手想擦掉额头刚冒出的汗珠,只见门外来了一位陌生人,惊得她顾不上穿好鞋子,便害羞的躲在了墙角处,却又忍不住好奇,便假装去闻身旁的青梅回头偷看,只见一位从未见过的少年正站在那。在惊吓之余多了一份少女的害羞之气,便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玉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我们看到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在见到一位陌生男子时,好奇和害羞之情,这也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初次相遇。而赵明诚在见过李清照后,便有了非她不娶的心思,向父亲赵廷之(后为北宋宰相)提出,要娶李清照为妻的要求,那时赵明诚20岁,而李清照17岁。赵父对于才女李清照早有耳闻,也很欣赏她的才华,便答应了去李府提亲。并没有因为在官场上与李格非政见不同,牵连到彼此子女,是一位开明的家长。
女儿能嫁入到赵家这样的家庭,李父很是满意,赵明诚虽在诗词上不及李清照,却是一位满腹诗书的金石收藏家。18岁时李清照便嫁给了赵明诚为妻,开始了自己人生全新的生活篇章。李清照对于丈夫赵明诚,是非常情深意满,或许早在年前,院中匆匆一面后便以芳心暗许,总之这对佳人可以说是天作之合。
婚后他们开始了琴瑟和谐的生活,对于李清照的诗词爱好及其才华,作为丈夫的赵明诚,一直都是非常欣赏。而对赵明成的金石爱好,李清照也是全力支持,并且和他一起钻研,金石字画方面的知识。在汴京经常会有赵明诚,拉着女扮男装的李清照到处游玩,遍访各种奇石珍画的足迹,遇到喜欢的东西,钱不够时,把衣服脱下典当的事情常有发生。闲暇时他们就在家吟诗猜字、斗茶赏画,他们之间共同的爱好,也是日后维系感情的重要因素 。
世上好物皆不固,彩云易散琉璃碎,当李清照以为可以这样一直幸福下去时,在他们婚后第二年,整个北宋末期的朝堂之上,党争日益激烈,官场风云莫变,在新帝登基推翻旧制时,提出朝中在职官员、子女,不得与以苏轼为首的元祐旧党及其子女联姻,已经成亲的也要搬出本家,不得住在汴京城中。清照的父亲,也遭到朝廷的罢免回到了乡间。而彼时的公公赵廷之却不断的高升,不管是出于自保或其他原因,终是没有向她们父女伸出援手,才有了李清照笔下的“炙手可热心可寒”这样的千古名句。
李清照21岁时,不得已离开了丈夫,回到了明水村,可这一次回来已经物是人非,不再是那个活泼可爱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了,她开始有了忧愁。对父亲的担忧、对公公的不理解、对丈夫的思念,那个自称是“花中第一流”自信、洒脱、骄傲的女子,迎来了命运的第一次打击。她难以忍受的是对丈夫的思念,但想着远方的丈夫也会这样思念自己,顿时又觉得幸福,【一剪梅】就出自这一时期。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燕子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但身为贵族公子的赵明诚,身在繁华的都城,在那个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流连烟花之地的封建社会,怎么会为她洁身自爱不染淤泥,在和朋友们吃喝玩乐中,很快冲淡了对妻子的思念,两年后,当李清照回到丈夫身边时,迎接她的是丈夫已经疏离了的目光。
李清照有了女人的烦恼,夫妻间出现了感情危机,但很快因为有共同爱好,他们很快又和好如初。赵明诚的目光,再次回到这个让他曾经,魂牵梦绕的女子身上。但横在他们之间的另还有一大障碍,婚后多年一直无子,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代社会,这是对女子最大的打击,弄不好是可以休妻的。对于爱情的占有和热烈,可以勇往直前的她,懂得三从四德的道理,却不愿被其束缚,更无法做到主动与另一名女子,来分享自己丈夫的爱。
公公被罢相,赵家被抄后,他们在山东的乡下赵家宅院,过了十来年的休闲日子。赵明诚也一心开始了【金石录】的录编,李清照则帮忙整理各种书籍资料,闲下来夫妻两人堵诗斗茶,作为妻子的她很享受这种日子,但赵明诚心里却总想着能重返官场。终于还是等来了朝廷从新启用他的诏书,不管出于传承后代的责任,还是来自家庭的压力,或是他的喜新厌旧,赵明诚这次没有带着她一起上任。留在乡下的她,许久也没有等到丈夫的来信,实在抑制不住对丈夫的思念,没有经过丈夫同意便去找他。
对于妻子的到来赵明诚很是意外,并没有把她接到衙门,而是随便安排了一处简陋的院子,李清照这时还看到了,站在丈夫身边的那个衣着靓丽的年轻媚影,那就是他不愿她来的原因吧。李清照此时已近四十,不再年轻,只有满腹才华和对丈夫的爱恋,无儿无女,但她有她的骄傲,走不到寻常妇人那般歇斯底里,又难以抑制自己不伤心,只好寄情诗词,等着丈夫的回心转意。在回想一幕幕往事和丈夫恩爱的场景,感叹着自己的命运,写下了动人心弦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更守窗儿,独自怎生的黑?梧桐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弟,怎一个愁字了得!
自古多情女子薄情郎,作为一个妻子,在自己年老色衰时,要面对被丈夫冷落的悲哀,赵明城没有经过她同意就纳妾,还把她安排在这么一个破落的院子,给了李清照非常大的伤害,面对这份情伤和残缺的爱情,只能通过诗词来疗愈自己,抒发自己的情感。当赵明诚看到妻子【声声慢】后,回想起了曾经的美好,又把她接了回去。世间还有谁能像李清照那样,无怨无悔地陪伴、等待,与他携手共理金石,陪他走过那一段远离官场的平淡岁月。但遗憾的是,纳妾之后的赵明诚依旧没有留下子嗣,或许问题就不在她身上。
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个妻子在自己年老色衰时,面对自己丈夫的冷落和伤害,夫妻感情破裂伤心后,那种冷静和智慧的处理。她没有抱怨,也没有歇斯底里吵闹,更没有自怜自艾,而是通过自己的才华,把对丈夫的思念和爱,内心的委屈化作诗词,用这样的特殊方式,让丈夫回想起曾经的美好,来挽救自己的感情,她是一个对爱情执著而又智慧的女人。
三:美人暮迟,逃亡路,面对欺骗和家暴,勇敢的运用朝廷法制维护自己的尊严,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女人提出离婚的人
如果说李清照在童年时期,尝到的生活是甜的,那么在婚后尝到的生活便是涩的。老天总会给人出乎意料的安排,李明诚在49岁时便去世了。这时整个北宋朝已经处于坍塌之际,不久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靖康之耻,大宋的百姓,开始流离失所的逃亡生活,李清照就是这百千万民众中的一个典型缩影。随着赵明诚的去世,她失去了唯一的港湾。守护着一大批,丈夫交代她的文物器具,带着他们只完成一半的《金石录》在战火肆虐、民不聊生的环境中孤独寻找安身之地。
无儿无女的她此时无依无靠,在四十九岁时投靠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面对姐姐坎坷的命运,做弟弟的也只有满怀心疼。不久后李清照便变病重了,人在生病时总是非常脆弱,这时有个叫张汝舟的男人出现了,宣称非常欣赏她的才华,往后余生希望能照顾她,给她一个家,要娶她为妻。一切都是她目前想要的,她也不能一直待在弟弟家一辈子,便答应了张汝舟的求婚。
婚后张汝舟对她是照顾的无微不至,为了让她快点好起来,天天读她的诗词给她听,李清照以为遇到了知己,总算有了安身之处,心情大好病也好了起来。没想到病好后,等待她的是另一个面目的张汝舟,要她把赵明诚的收藏品拿出来,李清照不肯,便开始对她天天拳打脚踢,没成想这个男人完全是冲着她的钱财而来,这也是她最不耻的。别说那些藏品,在逃亡的过程已经丢失无几,就算有她也不会给。
为了结束这段错误的婚姻,重获自由,她决定了摆脱这种日子。在北宋的婚姻制度里,女人是可以向朝廷起诉离婚的,但无论对错,女方都要坐两年牢,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女人被休倒是时常有之,故有休妻一词,却从未听过休夫一说,宋朝制度里女方可以主动提出离婚,但在当时也没人有勇气真的那么做。
可性情独立,有主见的李清照,做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她向朝廷控诉了张汝舟,曾经在科举考试中有过舞弊行为。朝廷判她和张汝舟离了婚,同时罢免了他的官职,接着李清照开始两年的牢狱生活,后赵明诚的远房亲戚綦崇礼的帮助之下,在牢中待了九天,就被释放回家了。面对这次错误的婚姻,对李清照的打击无疑是致命的,一个五十岁已近暮年的女人,丧夫再嫁,现在又控告丈夫,男人被罢官,自己坐牢,这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是所不能被大家接受的。
他们离婚的事件简直是轰动一时,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论对象,大多是对她行为指指点点,觉得她是一个离经叛道,不知满足的女人,和这种恶劣的行为相比,就连她的才华都不值一提。而历史中对她褒贬不一,也是因为这件事,有同情她的遭遇,为她不平的,也有人说她不守妇道而贬低她。更有女人只能望尘莫及,缺乏勇气而屈辱一生。
在千年前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李清照失去丈夫后,孤苦无依的她想要个安稳的家,再嫁已是需要莫大勇气。令人意外的是再婚后,面对家庭暴力和欺骗行为,她再次站出来,利用法度维护自己的尊严,历史上也就一个李清照了。已经不再年轻漂亮的女人,要做这样的决定,需要多大的勇气,她当时遭受的,又是怎样让人无法忍的经历。
对于家庭暴力,直至现代社会都是无法杜绝的,一种家庭伤害行为,有的女人甚至忍了一辈子,或是用极端的方式来自救。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女性,也屈指可数。这就是千年里,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让许多女性没有勇气去面对,而被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但那时年迈的李清照,却能做出当时乃至现在社会,很多女性都没有勇气做的事,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可想而知她当时要承受的言论压力有多大。
面对不幸的婚姻,她所表现出的就是理智和勇敢,就算是自己要在牢狱中生活两年,也要摆脱这个充满谎言和暴力的婚姻。与一个安稳的居所相比,她更需要的是身心的自由和尊严,这就是千古词人李清照的婚姻观、爱情观。对于爱情,她可以义无反顾,但面对欺骗和暴力,她亦可以决绝和果断,这样的坚韧和勇敢,正是当下女人所需要的。
自此之后,李清照便开始了独居一偶的生活,隔离了一切繁华与嘈杂,深居简出,终日以诗词相伴,把自己对命运的感慨,对丈夫的思念,对家国的忧虑,对家乡的回忆,都写进了词里诗中。一心完成丈夫的遗愿,用余生继续编撰他只完成了一半的《金石录》,如果没有李清照的续馔,赵明诚在历史中也不会有如今的知名度。
李清照就这样,从容等待生命尽头的钟声敲起,静静的离开,她似乎看到了那个,因微醉而泛舟误入藕花深处的少女,在向她招手,那么冒失、又那么美丽、那么活泼,就像一只醉酒的蝴蝶一般。
她的自信、洒脱、爱情观、才气、果敢,在那个要求女人,三从四德的封建制度下,是那么的特立独行,就像一个异类,存在于那个远古的时代,不被大家所接受。或许正是这些独特的性情,才能让她在命运变迁中,依然能够遵循自己的内心,按自己的方式活着,才能在千年的历史洪流中,留下那么深厚的脚印,才能让我们透过她的诗词,去到她的年代,去感受她的情与爱、悲与喜。
她向我们诠释了作为一个少女,该有的浪漫天真和可爱,也向我们诠释了,作为一个妻子,对爱人的深情的陪伴,面对感情破裂时理智挽回,面对一段错误婚姻的果敢与坚强。这是一个多么可爱、可敬、可佩的伟大女性,她的伟大不仅在于诗词的成就,更在于作为一个女性,对于人格尊严的维护。这种天真浪漫,智慧与坚强值得我们每个女人所学习。
作为千古女词人,她命运多舛,结局凄凉,她是国破家亡下,特殊时代的牺牲品,她只是当时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缩影罢了,只是她作为千古女词人的身份,因为她的词被我们看到了,那个繁华王朝滋养了她,给了她无尽的才华,也是那个年代给了她坎坷的命运。如果以她的才华,生活在我们如今的年代,那将又会是何种情景,她又会有什么样的命运,而如今的我们又何其幸运,但却再也难出一个李清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