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李清照,很多人可能都是和我一样的印象:中学课本里那个“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感觉总是一个不知年龄面带愁容的多愁善感醉醺醺的妇人形象,隐约记得她有一个颇有才气的丈夫,其余就不知道了~~~
作为中国古代文坛流传的为数不多的才女,她的生平我终于得以一探究竟。而她的故事,既让人惊喜,又那么平常。一言以概之,她是一个具备现代女性的独立思想和人格并且有才华有胆识的古代女子。
幸福快乐的童年
李清照于1084年出生在北宋一个开明富裕的官宦之家。她的父亲李格非是苏东坡的学生,为人品行都跟苏东坡很相似,心性豁达通透,为人正直清廉,也很有文学才华,对于女儿李清照更是自小视若掌上明珠。李清照出生不久生母便去世,父亲续弦的后母品行温良,而且也是知书达理,对李清照视如己出。这真是万分幸运。
李清照五岁的时候跟继母透露出想要读书识字的心愿,得到了家人的极大鼓励和支持。她几乎过目不忘,更加深得父亲喜欢,甚至还在书房给她专门安置了自己的书架。因此从小李清照就跟那个时代的女孩子不一样,书房是她出入最多的地方,只是偶尔走入姐姐们的绣房不经心地学点刺绣女红。
少年成名
在这样开明的家庭中李清照一天天长大,书是她最好的朋友,只要有书在手,她就可以乐不思蜀。十几岁的她,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笔记杂录,趣闻逸事都有浓厚的兴趣。她喜欢独立思考,对前人的说法从不盲从,总能提出独特的见解。
同时,她也好酒,而且不只是小酌。她还宣称自己天生喜欢博戏,就是赌博。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好酒和赌博让人们对她颇多诟病。但她自己从不在乎,就是要活的豪放磊落,从心自然。她喜欢外出游玩,在山明水静的地方寻找诗情。
在她的少女时期,就以绝顶的才思和真性情,写下了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十七岁的她,就这样蓦然间站在文坛,声名鹊起。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见钟情
同年,她遇到了后来生命中的伴侣,赵明诚。赵明诚是李清照父亲的学生,比李清照大三岁,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聪颖,被誉为神童。博览群书,喜爱诗文,尤其酷爱寻访收集金石书画。赵明诚的姨丈陈师道则是苏东坡门下六君子之一。
那一年,李清照应父亲要求去京城陪伴,在大佛寺和父亲一起祈雨,结束后准备回家,遇到上前打招呼的赵明诚。这是他们第二次见面,却是第一次正式相识。
在最美好的年华,他们相遇了,一见钟情。但此时的他们并不知道对方的心意,只能各自遥望,两处相思无言。
突破点是在赵明诚这边。赵的父母当时正好在准备给他张罗终身大事,他一直以年纪尚小想以读书上进为主,遇到李清照以后他是心有所属,思考良久,他想了个主意。
一天一大早,他跟父母煞有介事地说,昨夜梦见一位白发老者送了他一本书,醒来只记得三句话:言与思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词女之夫)
他的父亲赵挺之一听就知道了儿子的心事。词女之夫,天下女子万千,善于填词落笔生花的却只有李清照。按说两家门当户对,但是,赵挺之却是一个把官场利益看得比儿子的幸福要重要的人,他希望儿子有不错的姻缘,但绝不愿意让这姻缘有损自己的仕途。他与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北宋的朝堂上并不是同一个阵营。北宋政治纷争不断,朝堂内部新旧党派之间势如水火,外部面临金国边患,风云际会险恶无比。
才子佳人珠联璧合
幸运的是,命运给这对才子佳人预留了空白时间,让他们走向彼此。这时正逢宋徽宗即位,他既不偏袒新党,也不偏袒旧党,因此新旧党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
于是,赵明诚父子通过中间人将联姻的意愿告诉了李家。李格非非常清楚赵明诚的学识和人品,他虽与赵挺之不是一路人,但是却将女儿的幸福放在首位。在确定了李清照的心意后,两家按照当时的风俗礼仪给两人操办了婚礼。
这一年,李清照十八岁,赵明诚二十一岁。
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李清照和赵明诚可谓是志同道合,情投意合,不仅两心相悦,而且彼此相知相惜,互相扶持欣赏。他们在出身和精神上都是门当户对,他们不曾远离柴米油盐,却也没有囚困其中。琴棋书画,古籍金典,诗词歌赋,巧妙地填补了生活的空白。当然也会有一些疏离,误解和矛盾,但是每次,他们都发自内心地和解,并且更加坚定地站在彼此身边相伴。
清欢岁月两相知
在他们结婚最初的几年,由于赵明诚还是太学生,经济上并不宽裕。但是他热爱金石文物,痴迷其中,遇到喜欢的金石文物,哪怕倾囊而出也要买回家。李清照总是全力支持,哪怕因此要面临窘迫的日子,她也经常典当自己的首饰和衣物来支援赵明诚。
结婚一年之后,因为朝政纷争,李清照的父亲被极力打压贬谪最后被罢官,不得不离开京城回到故乡明水。而同时赵明诚的父亲则是青云直上,官运亨通。李清照难过父亲的不断贬谪,向赵父求情,遭拒。而她以罪臣女的身份在赵家极为尴尬,于是也请求回娘家省亲。于是,在结婚五年之后,李清照回到了故乡,这一回就是两年。在娘家的这段时间,李清照的诗词和书画有了长足的进步。
两年之后,政局缓和,李清照回到京城赵明诚的身边,之后他们一直陪伴在彼此身边,以金石和书画为乐趣和事业。赵明诚的父亲罢官,去世之后,李清照他们夫妻俩决定远离朝堂,之后两人隐居青州十余年,专心书画金石的研究和收藏。
值得一提的是,在他们二十八年的婚姻中,并没有孩子。在那个“无后为大”和“纳妾”正常的时代,李清照表现出对于爱情和对幸福的执着,她坚决明确反对赵明诚纳妾,即使在公公去世前临终遗嘱希望赵明诚纳妾延续香火,她也没有妥协。这种纯粹和底气,即使在现在社会都是不多见的,更何况那是在一千多年前。
屏居青州的这十几年平静安稳且充实的生活,是李清照生平最美好的时光。在他们以为就这样渐渐老去的时候,赵明诚又被任命入朝为官。原本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简单清静的生活,但是屏居青州的日子虽画意诗情,但他们在经济上却越来越窘迫。为了继续他的金石事业收藏文物,他需要经济来源。所以,他们商议良久,最终决定走马上任。
才女的烦心事
赵明诚赴莱州太守之位,李清照则留在青州的古宅里继续整理家里数量巨大的收藏。在这分别的一年里,李清照写下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词,比如下面这两首: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蝶恋花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次年的秋天,分别一年之后,他们终于再次团聚。历史上对赵明诚没有明确的纳妾记载,但是还是可以推测出在这离别的一年里,赵明诚有过一个侍妾。那个时代侍妾非常普遍,面对同样的事情,许多女子都选择默然接受,李清照却做不到。但,她不会苦恼,不会撒泼,风雅如她,只能将怨情写在诗里。
渡过那些烦闷与悲伤的日子,她终于选择了面对。赵明诚虽有侍妾,待她仍是一如从前。不惑之年的赵明诚,或许被身姿窈窕的年轻女子吸引,或是出于子嗣香火考虑,但是能够了解他内心世界,真正与他分享高品位快乐的,永远只有李清照。之后的日子里他们煮茶品酒,继续收集整理金石收藏。
风雨乱世自飘零
这样安稳平静的生活渡过了两年,之后随着金军不断的攻击,南宋政局风雨飘摇。赵明诚多次转调不同的地区任职,动荡中他们不放心留在青州的那些他们收集了二十多年的金石文物。他们一起回到青州清点收藏,整理出最重要的可以带走的十五车让赵明诚先带走回江宁,剩下的多达十几间屋子,由李清照留下继续清理,打算第二年春天运往江宁。
赵明诚走了,这年年底,青州发生兵变,他们剩下的那些收藏被叛军纵火几乎全部烧成了灰烬。死里逃生的李清照带着冒死抢出来的《赵氏神妙帖》踏上去江宁的路。直到第二年春天,他们终于在动荡飘摇中再次在江宁团聚。
之后发生了一件事情,当时在任江州太守的赵明诚,正好接到出任湖州太守的调令,而就在那天晚上,江州发生了叛乱。得知消息和危险的赵明诚,居然连夜一个人逃跑了。
乱世之中,生命的底色越会显露无疑,人性的各种弱点也都被风雨洗刷出来。事后赵明诚非常羞愧难当。他知道,在李清照心中,一直都是有家国情怀,而且也是时刻关注和关心时局动态。
是的,性情刚烈任情豪迈的李清照最欣赏的英雄是宁折不屈的项羽啊,自己这般懦弱畏缩的景象她该是多么失望。面对郁郁寡欢的赵明诚,李清照倒显得更为豁达。她虽失望,但深知赵明诚只是一介书生,性情文弱,研究书画最是拿手,做官却是力不从心。毕竟这个男子,曾给过她许多年的岁月静好。事已至此,他们决定罢官隐退。生逢乱世,归隐也不失为躲避战祸的办法。
永别
颠沛流离开始了。他们准备去往江西赣江之滨隐居。在到达池阳的时候,赵明诚接到诏令回京。这跟他的两个哥哥在朝为官有关,再加上当时金军步步紧逼,朝廷急缺用人。于是,他们不得不在池阳作别。李清照留在池阳看守文物,赵明诚先赴由江宁改名为建康的都城见宋高宗,然后回来接她一起去往湖州任职。
于是在兵荒马乱中,在六月的骄阳下,赵明诚快马加鞭走了。
七月底,李清照接到赵明诚的书信,说是得了疟疾,让她赶赴建康。心急如焚的李清照大半天后就到了,见到赵明诚时,他已经病入膏肓了。之后的半个月里,李清照请了各方名医来医治,自己日夜守候在身边来照顾,但是还是没能挽留住生命的消亡。
追献文物
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大病了一场。这一年,李清照四十六岁。孤苦无依的她打起精神来处理留在池阳的那些耗费赵明诚毕生心血的金石文物。他们没有孩子,文物的处理去向是个大问题,最后李清照决定全部交给国家。而当时的宋高宗在不断逃亡。之后的一年多,李清照带着这些文物一路追随,想要完成捐献。这种辛苦而又略带搞笑的画面,是不是想想就觉得心很累啊?!
最终,李清照也没能追上宋高宗,而且在这乱世之中,她孤身一人带着这些文物实在不安全,最后被叛乱的军队抢走了大半。之后,她去到了绍兴,她的弟弟李迒在那里。停留了一段时间后,她来到了杭州。
再婚
在来到杭州的第二年,也就是赵明诚去世的第三年,李清照再婚了。
易安居士再嫁,闹得满城风雨。所有发嘲讽与争议,都被李清照淡淡抹去。经历了几年的颠沛流离,此刻她想要的只是安稳。
本想找一个斯文体贴的人一起安静地生活,不料竟所托非人。那个费尽心机详装真诚文雅的张汝舟,只不过是看中了李清照的名气,以及觊觎她手里剩下的金石文物。而李清照当然不会将这些倾注了赵明诚毕生心血的文物交给他。
结婚后的三个月里,他们的关系极度恶化。甚至到了张汝舟大肆打骂李清照的地步。于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一向豪爽坦荡的李清照选择了状告丈夫并请求离婚。
离婚
离婚在现代文明中是一个很平常的词语,但是,当时可是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在当时,妻子受丈夫虐待而状告离婚是绝不可能的,另外,宋代法律规定,妻子如果状告丈夫,即使罪名成立,妻子也要入狱两年。
而李清照坚决要与张汝舟决裂,哪怕遭受牢狱之灾,也在所不惜。
李清照是封建时代凤毛麟角的奇女子。不仅因为她的才华,还因为她的倔强和果敢。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仍然钦佩她的气魄和磊落。
而此案,在当时惊动了皇帝宋高宗。最后,按照上报的情况查实,李清照如愿离婚,也并没有受两年的牢狱之苦,只是被关押九天之后释放回家了。结束了这段九十多天的噩梦婚姻,从此,她与张汝舟再无瓜葛。
寥落晚年西湖畔
之后的日子,她专心整理完成《金石录》。本想在西湖边上静静地渡过晚年,但是国家在战乱和纷争中,身不由己,其间,她曾去到金华避难,不过之后仍然回到了杭州。对于国家她纵有许多抱负和期待,却也不得不在乱世中偏安一隅,煮酒读书。完成了《金石录》后她将这本凝聚了她和赵明诚毕生心血和热情的作品进献给了朝廷,一直流传下来保存到了今天。
李清照晚年在杭州渡过了整整二十个春秋,那些年里,她的诗词里,满是凄楚与哀愁,这不仅因为她本性多愁,更是因为国家飘摇,动荡不安。她一个人在杭州的波光湖影中,独自走过,享年七十二岁。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前半生,与赵明诚珠联璧合的生活,美丽得几乎像童话一样。而后半生,颠簸流离,家国破碎,以及那场来去匆匆的失败婚姻,惨淡无比。最好的人生,最坏的人生,都集中到了她的身上。所幸,李清照有她独立的品格,坚强的个性,细腻的情感,开阔的眼界,再加上无与伦比的天赋,使她在历史的长河留下身影,成了名副其实的婉约词宗。
李清照的一生,更加让我因为生在现在这个开明发达的社会而感到幸运。因为生在那样一个男尊女卑,国家动乱的环境,以她的才情和见识,品行和魄力,却也不得不依靠文弱的丈夫,并且在丈夫去世后,孤苦落魄。但是,值得欣慰的是,至少,她在美好的年华遇到了喜欢的人,并且一起互相支持和学习,度过了一段静好的岁月。
有人会说,李清照还是将爱情看得太重了,所以才会面对赵明诚的纳妾和逃跑妥协接受。我却认为,那只是因为她是真的深切地爱着他。因为这份爱,所以愿意妥协和接受。也是发自内心的愿意。不然的话,以她的性格和魄力,离开赵明诚只是在于她的一个选择而已。而她,选择了陪伴。相比男性,事实也确实是大多数女子更加看重爱情。这也是本身的特性吧。
没有哪一种活法更高级,或者更正确。只有自己喜欢与否,是否心甘情愿,是否发自内心而为,才会真的幸福。而李清照做到了这样的自在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