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春老师的教育诊断,我是三年前迷上,并且开始系统学习的,在和我的教育教学实践地不断融合,达到了对这种教育手段更加灵活的掌握。
尤其是去年在解决我们班某个学生手机游戏成瘾的时候,在一个学期的时间内,该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终彻底从手机游戏成瘾中走了出来。
很多人都知道,手机游戏成瘾已经是现在初中生最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许多孩子在手机成瘾以后,发生了一些列相关症状,比如说顶撞家长,逃避学习,以及违反学校纪律。
本人在上个学期就发现有的学生,因为要回家玩家长的手机,而开始接连请病假,当家长提出质疑,并且要求放下手机的时候,学生就会先软磨硬泡,要苦情戏,如果不行就采取绝食,以暴力和家长对抗,逼迫家长妥协。
而我今天这个案例中的学生,就是在这些方面都已经走到极端,和家长与老师经过多次过招,基本上已经被放弃的无药可救者,本人因为当时仅担任语文教师,缺乏和学生更深入的交流,所以对上边的情况并不了解。
可是,我是做家庭教育研究的,所以当孩子家长找到我的时候,即使明知道已经很难改变了,不过我依然想要试一试,因为我对王晓春老师的教育诊断非常信任。
又因为我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探索性研究,在操作层面虽然不可能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是至少能够发挥到我教育水平的游刃有余,这应该足够保证帮助这个孩子了。
本人想先说一下教育诊断,教育诊断顾名思义也就是运用科学原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做出评估,然后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利用最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因人而异的教育。
并且这还是一种长期修复的教育,可以说在修复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成长的纠正和完善,从而减少各种问题的产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方向,给予学生成长的力量。
本人通过对上边那个学生的问题分析,认为他虽然表现上比较严重,身心依赖也较为明显,并且已经有了较为严重的躯体反应,在没有手机的时候会焦虑不安,在情绪上有悲观厌世的表现。
可是有了手机就会马上精神抖擞,所有的思想问题都会消失,立即生龙活虎,在生活和学习上也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活跃,就像有烟瘾的人受到了烟的刺激。
有的人把这样的现象称之为精神上瘾,而作为精神替代品的转移,是解决这些孩子手机依赖的关键,这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双向配合,从孩子的生活内容上做缓慢转移。
关键是坚持,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坚持,老师要让学生形成帮助环境,是这样的学生能够有事可做,在没有手机的时候,他们可以选择其他替代性生活。
本人还是先说一下,我对上边那个学生的诊断吧,作为初中二年级,已经十四岁的男孩子,在现在的社会环境和各种营养配合下,早就进入青春期了,青春期的种种身心特点,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手机成瘾,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做出有价值的利用。
孩子的家庭在这方面也是一个积极方面,因为孩子的父母都是农村中较为能够理解教育和尊重孩子的优秀家长,在孩子手机问题上他们幸亏始终抱有较为积极的态度,并且在不伤害孩子的同时,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这些尝试虽然没有改变孩子,但是也创造了一些可能,这就像孩子小时候在他们的保护下,拥有非常合理的成长一样,这也是我上边说孩子还有很大的希望的根本原因。
孩子有过很积极的学习体验,在学习成功上他也是最近才出现问题的,可以说他非常渴望成功,并且能够相信自己,对自己有很正向地评价,这些心理素质能够提供给孩子足够的力量。
当然了,以上这些都是利用王晓春老师的童年记忆和词语分析所获得的,在走访家长和老师以后,我又回到孩子的学生中间,这些学生有他以前的同学,有现在的同学,从而收集了足够多的资料。
最后我才用了谈心加运动两种方式,对孩子开始进行介入治疗,还是叫修复吧,因为王晓春老师很多次都用到这个词语,也是我非常喜欢这个词的原因。
我开始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和孩子的家长进行努力,我们是分工合作的,家长负责陪孩子锻炼身体,其结果有我进行评价,然后持续推进改变。
我们刚开始是计划用一年时间,让孩子脱胎换骨,重新成为优秀的学生,所以我和他的谈话,也是每周一次,有存档有录音还有每次的分析,这也是我做家庭教育时始终在坚持的程序。
让大家都想不到的是,在我们坚持了三个月以后,该生明显已经不需要手机了,这既不像那些不了解手机的孩子,也不像那些依然沉迷在手机中的孩子,用孩子自己的说法就是他超越了。
关键是孩子对学习有了足够的兴趣,人也变得乐观了很多,每天的运动成了孩子新的需要,孩子对自己的评价更加积极了,他说他可以考我们这里最好的高中,在一年以后他会有自己更加大的胜利来证明。
这是本人又一次教育诊断实践的胜利,在解决孩子手机成瘾问题上,本人这么多年始终在思考,能够用王晓春老师的教育诊断,来做这样一个创造性突破,在接下来解决同样的教育问题时,本人会更加有勇气创造更多教育可能的。
教育是在研究中发展起来的事业,只有不断地走进新的教育问题,在以后的生命成长帮助中,我们教育者的作用才会拥有更多无可替代的价值,这是本人结束这个教育案例时,再一次想到王晓春老师的教育诊断时,最想说的一些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