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可以作洞穴、窟窿解,也可作透彻、清楚解,如洞察、洞悉。
洞,也称窦,狗窦大开,情窦初开。
人出生都是从“洞”里钻出来的,“洞”代表着生命。在过去,入土为安,长眠地下,洞又代表着“死亡”。
人头上有七窍,眼、耳、鼻、舌,人便能知声、色、香、味。下有两窍,水道和谷道,人便有了代谢。身体上的肌肤,也由无数的毛孔组成,人便有了触觉,同时也方便了调节自身体温。人的内部那就更是由无数的洞组成了,血管连着心脏,食道连着胃脘。
《庄子
应帝王》中“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倏与忽想报答混沌,想着人有七窍才能看五彩之色、听丝竹之声,闻百花之香,品香醇之味,所以一天为混沌凿开一窍,等七天过后七窍都凿开了,混沌却死了。好心办了坏事。佛家里称人对外的感知,即眼耳鼻舌身意为六贼,每天都在不断的窃取我们的精力,让人散乱、昏沉。所以《心经》里说,“无耳鼻舌身意,无声色香味触法”。摒弃了这些感觉才能觉悟成佛。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感知让我们无法体察自然之道。“洞”代表了对外的感知,也代表了本性的迷失。
在远古,人们冬穴夏巢,茹毛饮血,冬天挖穴而藏,夏日搭巢而居。在现代,陕西等一些地方,仍然钟情窑洞,造价低廉,冬暖夏凉。“洞”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渔人穿洞而过,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和谐宁静的世外桃源。“洞”代表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
科学家提出的“虫洞”,又称为“时空洞”,是连接不同时空的隧道。穿过“虫洞”,就穿越了时空,可以到达未来或过去,也可以瞬间到达多少亿光年以外的地方。
在《星际穿越》中,孩子的父亲被吸入黑洞,应该就是穿越了某个时空隧道,回到了孩子们的书橱后。真正做到了“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
现代社会,高速公路、高铁穿行于崇山峻岭,便在山体间打通了很多隧道方便通行。汽车和高铁无须爬上巍峨的高峰,即节省了爬坡所需动力的成本,又因缩短了距离节省了大量时间。李宗盛高唱“越过山丘”时,有没有想过打洞可能是越过山丘的最快方式。“洞”代表了时空的捷径。
在土耳其的卡帕多西亚,有一个庞大的地下城,洞内四通八达,建有作坊、厨房、武器库、储物室、水井和墓地等,最多可容纳十万人聚居于此,躲避敌军的铁骑。“洞”代表了生存。
一个物体的大小是有限的,但如果我们在这个物体上凿出无数的洞,那么这个物体的表面积就可以趋近于无限大。活性炭的原理就是发达的空隙结构,能把水中或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吸附过来,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洞”拓展了空间,升级了维度,变有限为无穷。
电影《洞穴》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安德鲁·韦特联合了另外15个探险家一起下到诺拉波平原的一个洞穴深处探险,但是却不幸遭遇到了暴风雨,他们被困在地下很久。随后,韦特带领这群人摸索出了一条路,回到地面。电影中,最后那名小伙子在错综复杂灌满水的洞穴中摸索寻找出路的场景让人映像深刻,氧气瓶耗尽,不知出路,靠凹凸不平洞穴壁上的狭小空间来换气呼吸,看得自己都觉得呼吸不畅了。
柏拉图著名的“洞穴理论”,“在一个黑暗的山洞里,几个人被绑着背对着洞口,无法动弹。在他们的后面是一堵墙,墙外有一堆火,火发出的光将一些事物的影子投射在洞底的墙壁上,而被绑着的人只能看到墙壁上的影子。他们以为事物的真实样子就像洞壁上的影子一样——那就是真实的世界。”我们终其一生,是不是就是那几个被绑着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