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二次读三毛的《沙哈拉的故事》,第一次读是好多年以前,当成故事一般很快读完就结束,从未在意书中那些细小之事所传递出的丰富的感情;最近花了整整近两天的时间再去细读了这本书,书中所描述的都是三毛在沙哈拉遇到了人或事,用最生活化、最简单的叙事方式记录着,但却不禁被带入到沙哈拉,像身临其境般的看到听到的这些故事一般,这是我所喜爱的写作方式之一。
三毛对于沙哈拉的爱那么炙热,“沙哈拉沙漠,在我内心的深处,多年来是我梦中的情人啊”,为了那份情远离故乡,在此贫瘠的土地上生活,是什么力量在支持者她。“我在想,总有一天我们会死在这片荒原里”,她不愿打扰她的宁静,却又忍不住窥探她无边无际的秘密,因为她爱她。“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三毛一生流浪体验人生百味,遇事乐观的生活态度令我向往与敬佩,在寂寞与物质贫乏的沙漠里“白手起家”,把家装饰成“艺术的宫殿”,是你给这片千篇一律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文中大多降到沙哈拉威人,他们大多远离文明,固守宗教,甚至将镜子当成摄魂的工具,她对他们又爱又恨又心痛,她无法没有能力带他们走向文明,却做着一些保护他们身体及心灵的事,对于哑奴的故事记忆犹新,那样地方那个时代的奴隶的生活(何以称得上生活)是何等的痛苦,他们与人一样有着悲喜苦乐,他爱他的家庭与孩子,他懂得感恩,他懂得离别之苦,可这又是无能为力的社会现象,让我不禁落泪。
三毛与荷西的日常,常让我有种幸福的感觉。她会逗荷西取乐,荷西喜听三毛“胡说”,平淡而甜蜜。沙漠中的饭店中“粉丝故事”“复写纸故事”“猪干故事”“笋片炒冬菇故事”都让生活充满了乐趣,她活泼的小女孩的形象屹立眼前。比起来,我更爱荷西。荷西,一个痴爱有能力的好男人。有能力并不是指现代的物质衡量,更是一个男人对于爱人的照顾、理解与陪伴。“荷西将我从背后拎起来,他说:“我们的第一个家,我抱你去进去,从今以后你是我的太太了””,感人可爱的荷西让我动容,虽三毛一直强调未曾热烈爱过荷西,可从这生活的小细节以及在荷西去世后三毛文字的转变,都可以看出荷西与三毛之间“平淡而深远”的爱。
最后,三毛文后的书信中对父母及亲人的牵挂之情跃然纸上,文中父母亲周信的“你长年累月喝可乐,就可能“不可乐了””,父母对子女的牵挂就这么不到100个字变现的淋漓尽致。对于自己对于与父母的交流自惭形秽,天下父母一般心,自己大了,更是要做的更多更好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