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从来不缺少喜欢三毛的文字的人,也不缺少喜欢三毛的人生的人。
中学时的Q就是一位喜欢读三毛作品的男同学。也是从Q那里我第一次知道了三毛,知道了三毛小时候的理想是做一个捡破烂的人。
大学时的S是喜欢三毛文章的女同学。有一阵我们宿舍还掀起了一股三毛风,大家纷纷去图书馆借来三毛的文集,轮流读。我们是学着工科专业读着三毛文集的女学生。
作为一个喜欢听广播的人,听同一档节目的听友当中也不乏有喜欢三毛文字的人。O就是其中一位,她还收藏有三毛全集。雨天可以读三毛,晴天可以读三毛,结束了疲惫的一天,在临睡前可以读三毛。在三毛笔下的故事里,感受和这个钢铁森林里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和沙漠风景。
三毛的文章可以时不时拿出来读,特别是前几本,比如说《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等等,。这些讲述的是三毛求学时候的故事,以及荷西还在世之时的事情,基调更为轻松愉悦,甚至于能感受到三毛的调皮。
三毛原名陈懋,因为学不会写这个懋字,后来改名叫陈平。
三毛是浙江舟山人,1943年出生于重庆,后来随父母迁居台湾。
1967年,也就是她24岁那一年去到西班牙留学。后来去到了德国,美国等国家。
1973年,也就是她30岁的那一年,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结婚并且在那里定居。
1979年,也就是她36岁那一年,丈夫荷西在潜水时不幸遇难,三毛在父母的扶持下回到了台湾。
1981年,也就是她38岁的那一年,三毛结束了14年的流浪异国的生活,回国定居,并且在大学任教,后来因为健康的原因辞职。
1991年,也就是她48岁的那一年,三毛在医院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说到三毛的时候,大多数人也会同时想到这些词:流浪,撒哈拉,荷西……但是三毛的身上远远不止这些故事和词语,比如说她还有剧本《滚滚红尘》《流星雨》等。她还为很多歌曲写了词,比如说为大众所熟悉的《橄榄树》和《梦田》。还有传说中她和骆宾王的故事。但是今天呢,我们只说《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以记实散文的形式记录了三毛在撒哈拉沙漠中做“家庭主妇”的故事。可能我用家庭主妇这个词语,有些人会觉得颠覆了三毛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但是在我看来,三毛自己也会认同这样的说法的。只是她这个家庭主妇有些不一样罢了。
在《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中,三毛就讲到了她去撒哈拉是因为荷西要去撒哈拉工作,她不过是跟着饭票跑罢了。而作为家庭主妇,首先要搞定的事情就是下厨。
有一天,三毛做了粉丝煮鸡汤。荷西以前没吃过粉丝,不知道是什么,以为是岳母寄来的细面。三毛说却说是“雨”,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山胞札好了背到山下来一束一束卖了买米酒喝,不容易买到哦。荷西知道是骗他,可是又不得而知是什么。
第二次用粉丝做了蚂蚁上树这道菜,荷西吃了一口,觉得是白色的毛线,又觉得是塑胶。三毛顺着他的话说,是钓鱼的尼龙线,被加工成了可以吃的东西了。
第三次用粉丝和菠菜和肉做了馅饼,荷西问是不是在里面放了鱼翅,三毛笑得躺在地上。
读到这里觉得这对夫妻的生活甚是有趣。只是简单的粉丝就能闹出那么多有意思的事情。要是我说:三毛是个有趣的人,荷西是个可爱的人。我想没有人是会反对的。你想,如果三毛每次都明明白白地告诉荷西,粉丝就只会是粉丝。如果荷西并不是那样可爱,那样笨笨的,这个粉丝哪会吃起来那样有滋味呢?
这样关于吃的趣事还有很多,比如:三毛把猪肉干剪成小块,藏在瓶子里,不小心被荷西发现了,三毛骗他说是中药,可是还是会被偷吃,荷西还拿去和同事们分享。又比如:三毛做了寿司,包裹在饭团外面的海苔,被荷西认为是复写纸,觉得吃了舌头会染上颜色,不敢尝试。可是后来吃到嘴里,说是海苔。
不仅仅是喜欢吃,三毛和荷西还很爱去探险。
有一次为了去沙漠中找化石,下午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才驱车前往200多公里以外的地方。不幸的是荷西掉进了泥沼里,脱不了身。要知道沙漠里的温差是很大的,会冻死人的。屋漏偏逢连夜雨,不仅没有能帮助他们的人,还遇见了三个不怀好意的男人,幸好三毛机智地摆脱了他们。最后三毛拆了座椅,拆了汽车备胎,剪烂了自己的长裙,好不容易才把荷西救了出来。
而当三毛问:下次还来不来找化石了?
荷西说:来,明天再来。
读到这里,我真的是很佩服他们,佩服他们的勇气,智慧,还有探险的精神,我想更加有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生命的热爱。
三毛在沙漠中的观浴记也算是一次小小的探险吧。沙漠中缺水,有的人只在出生和死亡的时候才洗澡。有的人好几年才洗一次澡。三毛在令人窒息的浴室里看见大家用小石子在自己的背上刮下一层又一层厚厚的泥垢。看见人们把皮带管子插进肚子里,往肠子里灌水,清洗肠子,令人恐惧。这些其实都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和艰苦的事情,可是在三毛的笔下,不仅仅是悲情,更有一丝趣味。
也许正是有了这些生活中的小情趣和小智慧,有了平日里的冒险,有了三毛那样朴实而又生动的描述,我们才会对于她的生活充满美好的想象甚至是向往。回归到现实撒哈拉的环境是艰苦的,是贫穷而落后的,可是三毛的文章里总是充满了悲情的美丽,柔美而又细腻。
作为芸芸众生之中的一二,三毛和荷西也会有为了金钱而 “烦恼”的时候。有一次他们两个在清理账单,看见半年来赚了很多钱,就跑到高贵的国家旅馆的餐厅吃了饭。第二天,拿出这半年来的花费清单,看见花的比挣得还多,就急了,发誓要节俭。不再总是去旅行,不拍彩色的照片了,只拍黑白的照片,不再请朋友吃饭了……可是他们那样热情好客而又善良有爱慷慨大方的人,怎么会做的到呢?
他们打算去捕鱼做咸鱼,累了一整天,捕回来的鱼就请朋友们吃了饭,做咸鱼的事情就抛到脑后,省钱的事情也忘得一干二净,去买了烤炉,买了啤酒,红酒。又一次去捕鱼来卖,卖的时候趣事多多,最后卖了的钱,一时冲动,到国家旅馆的饭店吃了豪华的一餐,用12倍的价钱吃着自己卖给餐厅厨房的鱼。
有点像犯二青年的做法,读着读着让人发笑。生活中那些“犯二”的人和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生活,使得本是波澜无惊,平淡无奇的生活,多了一丝丝的波澜,多了一点点的乐趣。
撒哈拉沙漠的环境虽然艰苦,但是三毛和荷西的生活远远不止于柴米油盐的生存,还有文艺生活。偶尔看个电影,看个卓别林的默片,听个音乐。摆弄一下自己的房子,哪怕又小又破。荒凉而又单调的撒哈拉沙漠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样热爱生活而又相爱的两个人,怎能不让人羡慕呢。
三毛和荷西是在撒哈拉沙漠里结的婚。因为有很多复杂的文件和程序需要审核,所以有一天当工作人员告诉他们可以结婚了的时候,他们一脸惊讶。第二天要结婚的两人对此完全不知道。荷西没有请假,本来头一天下班之后还要回家打家具和弄窗帘的人忙里偷闲,为了庆祝告别单身,两人去看了个电影。第二天,法院的人穿着西装,比荷西还要正视。荷西只是穿了一件深蓝的寸衫,三毛穿了一件淡蓝细麻布的长衣服,一双凉鞋,戴了一顶阔边的帽子。因为没有花,去厨房拿了一把香菜别在帽子上。就这样去结婚了。
可爱、朴实、随性的两个人啊,总能在生活当中想到一些好点子,把清苦的日子过得美好。在艰苦的环境下,也能够苦中作乐。
三毛似乎是有一种魔力,在她的笔下,沙漠里的生活也能让人看见美好,艰苦之中看见生活中的爱和希望,不仅仅是因为她的语言文字,更是因为她的生活态度,因为她和荷西的完美搭配。两个人有着同样的想法和价值观。荷西能够忍受那样艰苦的工作,挣钱养家,能够把三毛的很多小点子实现了,在生活中也能够包容三毛,能够一起去冒险,有时候笨笨的实诚的显得可爱。而三毛也能够包容荷西,能够在生活当中创造出各种乐趣和温暖。
很多人羡慕三毛可以去流浪,去撒哈拉的大沙漠,和一个荷西一样的男子。可是能够做到像三毛这样有才气又洒脱的人实在不多。
三毛小的时候,读了很多书,但是也会被认为是怪人一个,因为她的理想是长大后要做一个拾荒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 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
有人说三毛自杀是因为抑郁症。
有人说三毛笔下的生活充满趣味性,同时很多的奇遇,堪称传奇,未必全是真的。
有人说,她写的故事过于浪漫化,掩盖了那些琐碎繁杂。
有人说“张爱玲告诉我们,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而三毛只负责展示华袍,把找虱子的任务交给了读者。”
我更倾向于最后一句话。生活里既有华美靓丽,也有芜杂黑暗。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做一个有趣的人,哪怕你不去流浪,哪怕你并不是很有钱,哪怕你的境遇并不是太好,可是你的生活会很有趣,会有一束光。
而我擅自以为,三毛是一个兼顾好看的皮囊和有趣的灵昏于一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