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带回一项寒假作业,写个过年的文章。过年这个词语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如此值得期盼,对于更像是个游戏,全民参与的大型游戏。他们乐得其中,更多时候是因为缺少了课业的束缚,大人无暇顾及的情况下可以肆无忌惮地玩。可是年的味道已经莫名其妙的消失了很久,甚至已经逐渐失去了它所承载的情感的重量,我们何时才能重拾儿时的年味呢!
儿时的物资匮乏,过年是有足够的理由吃好的穿好的,中国人的年味体现在对食物的制作流程和享受美味的记忆,一提起过年大概就会联想起蛋饺、肉圆、春卷。。。以及这些食物制作的温馨场景来,而现在这些大鱼大肉,海味山珍已是寻常,当年的大白兔、花生糖、巧克力早已不是孩子们心仪的对象,大多数的孩子更是IPAD\iPhone玩得欢,那些我们眼里的稀罕物吸引他们的眼球,更别说除尘、祭灶、祭祀这些无趣的事情了。
那时的农村里,一到了腊月二十,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杀猪宰羊,磨豆腐、打年糕、做蛋饺、卤煮各种肉类,村子里天天弥漫着肉香、豆腐香,兄弟多的人家里早早开始了年夜饭的倒计时,一家家的吃过去,吃的是热闹吃出的是亲情。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仿佛只有这声音才是年的响声,小孩子们更盼着过年,更多的时候是想着那压岁钱,这点好像至今未变,那时的压岁钱可是不小的财富,早早看好的新书,新钢笔可是有着落了,当然压岁钱可是不能马上拿去花的,得压在枕头下过上几天的,当然也有顽皮的孩子,还没焐热就化作几个鞭炮听个响的,着实让这祟”又蹦达了几天。其实,更多的时候过年也就是个仪式,只有把这些都弄妥当了,一年才有个圆满,也是对来年自己的期盼,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现在的过年大多数的旧俗都没有了,少了喧闹的鞭炮,没有了杀猪宰羊的热闹,连磨豆腐打年糕也都成了民俗表演项目,互联网的发达,电商的便利让农村城市早已无缝连接,商场还是那样热闹,置办年货买的不是物品而是份孝心,贴上春联,挂上大红灯笼,遇到久归的乡亲打哈哈,春晚估计照例是那样无聊,但是一家人还是会守着看完,看的不是电视,那是一家人的守岁情节。
物质的丰富,让我们感觉不到新衣裳,年夜饭带来的喜悦感,时代在变迁,形式在变,我们只是更加怀念从前的日子,如果有家人相伴左右,形式并不见得那么重要。家里有暖榻和新被,只待游子归。年味渐浓,这个比长城还老的节日里,不管幸福是否来年,过完年才是一种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