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案例】
谁的错?
小文和小皓是五年级刚结识的好朋友,下课铃响过,老师走出教室不大会儿,两个好朋友就凑到了一起,小文摸了一下小皓的脸,小皓拉了一下小文的衣服,就这样,你一下我一下,说笑着进行了几个回合。说话间,小皓顺手把小文的裤子拉了下来,小文马上就把手伸向了小皓,于是,小皓的脸顿时有了一个血痕,小皓哭了。班主任刘老师来了,索性小皓伤情并无大碍,于是批评了小文,安慰了小皓,并留了双方家长电话。
下午放学后,微信家长群里炸开了锅,首先是小文爸爸发信息,他@班主任说:“今天小文是不是犯错了?”刘老师回答到:“是”。然后小文爸爸发了一段话:“小文说第二节课下课有人扒他裤子,能把具体情况说下么?他属于当事人。他说的我也不太信。”刘老师答到:“小文把小皓的脸弄烂了一块。”小文爸爸又说到:“额,您的意思是他脱我们裤子我们不能还手啊?我问您,是因为您是中间人,相信你不会偏向谁。但不管什么事总要先说起因,不能断章取义吧。一个是故意挑事的,一个是反击。今年国家公布了最新正当自卫的相关法律,比以前就更人性化了,不晓得您了解过没?并不会和以前老旧的法律来看伤势说事。”刘老师说:“你是怎么理解的?我说过不让你还手之类的话吗?你明天来了见面再细说,电话里说不清楚。”这时候小皓家长说话了,他说:“两个孩子在一起玩耍呢,玩儿着你孩子生气了,把俺孩子脸挖了,没别的,你问一下你家孩子。你可以看下俺孩子的脸。”小皓的爸爸说着发来了小皓脸部受伤的图片。家长群里安静了一会儿,小涵爸爸针对这件事发来了这样一段话:各位家长,家校群建群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进群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走进一个共同的班集体期望的是什么?请大家都三思……为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我们需要冷静思考……和大家分享一句话:一件事发生了,就是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的对错好坏,取决于你的认知和处理。希望大家都能用合理认知做正确的事儿!其他的家长纷纷为小涵爸爸点赞。
第二天来学,小皓妈妈告诉刘老师,小文爸爸主动添加她微信,并在微信里说了好多难听的话,小皓妈妈表示,孩子们在一起玩儿,出点问题很正常,她不想过多追究下去。以后,不让小皓和小文玩耍就是。而小文的家长自始至终没有出现。
对于小文小皓的问题,谁是谁非?班主任刘老师接下来该怎么办?毕竟这届学生她要带两年的。
【个人感悟】
回归案例,这是学生之间冲突引起家校矛盾的乌龙事件。学生在成长探索阶段,吵架打架是他们习得社会规则,人际交往的途径,处理妥当,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两个学生,一个没分寸,一个火气大,看不出欺凌因素,大事化小,引导学生保有分寸感,合理化解矛盾即可。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根本点在于无共情,不信任。
家长不信任老师爱孩子胜过一切,看起来他在争道理,不过是要求关注,或者说是特殊关注。因势利导,抓住根本,细致交流,真诚沟通。这类家长一旦软化,是教师教育工作中的得力助手。他们对情感的需求大于一切,一旦信任你,会给予全部支持。
微信群是公开场合,一旦有纷争,教师工作会非常被动。但问题出现我们还要面对,上年带班,一个家长因为孩子跳墙外出,我让家长督促她背会《中学生守则》再到校。孩子不会背,家长坚持要让学生进班。我要上课,没时间接待,她领着孩子在外面站了一节课。后来突然在微信群发难:说老师难为孩子,没爱心,孩子在外面懂感冒了之类一大堆。
这段文字我是下课后才看到的。当时很震惊,先冷静一下,直接应对。应对有三:
一、让事实说话。前因后果,不添加不妄语。因为班级平常有手帐记录,所以这点不难;
二、放低姿态,接纳对方情绪,但只是接纳。你的感受我明白,你的方式我不赞成;
三、发挥教育的平行力量。在我们对话期间,有其他家长参与,更多是公正乐观的评述。我们没有资格批评同为成年人的家长,但我们可以强化赞赏他们的闪光点。赞赏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比,就意味着批评;
四、再次强调微信群规则,明确教师是家长的帮手,有问题尽量约时间面谈,其次是电话聊,方便全面深入沟通。
工作几年,才发现教育其实是服务业。我们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专业人员,是接纳家长挫败焦虑的专业人员。专业二字,就意味着我们要抽离自己的情绪。
外面越乱,头脑越要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