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篇
散文,形散神聚,历来被认为是难懂之“物”。无论是其言语还是其精神,均会使读者有“畏难”情绪。对于师者而言该做的便是解“难”,在教学中“授之以渔”,便会使学生有了抓手。语言、环境、思想实质、时代背景几个看似简单的点便连成了一条线加之以学生的感悟,就有了突破口,便也有了思路和方法。阅读也便顺理成章了。
《诗经》美言之文,却有着难懂之意,究其原因便在于“经”的特殊性,简洁背后的深邃。读经对老师也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经”,“懂经”,是能“传经”的前提。传经,也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语文课堂的枯燥、乏味并不应该决定于学生的素质,更应该在于教师对语文知识的素养,乃至知识体系,以及对学生思想的驾驭能力。教师不仅应该对语文知识求甚解,更应该求多解。老师思维的多元性方能引发学生思维的多元性,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自发性。
语文教学本应拒绝“僵化”。但如今,语文的角色价值,语文老师的角色价值,乃至学生学语文的角色价值都在一点点的被侵蚀,甚而消亡。
标杆式的教学的泯灭作用已越发凸显,而一个又一个教育者仍就乐此不疲地在打造着这样的“标杆”。宣讲着那觉得“不可侵犯”的教义。更多的思考,不禁令人心惊,我们的反思与改变似乎变得如此地迫不及待……包括我自己
反思篇
关于散文阅读
1.在教学中要重视文本内容象征意义的发掘。
2.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激发学生对文本的质疑和思考。
3.无论学生还是老师,知识的掌握一定要具有广博性。
4.平时的散文教学要更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关于《诗经》的教学
1.读经一定要注重其整体性,“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从“作”到“柔”再到“刚”,此不仅是采薇的生长变化,更是时间的流逝,情感的沉甸。
2.注重《诗经》的历史性以及知识性。
3.注重诗经的手法的探究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语文教学的母体色彩,致使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知识的迁移性以及知识的相关性。
2.语文的一个重要的研读方法便是知人论世。
3.在语文教学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定要注重多多元思考,多元解读。
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思考
1.整本书阅读应先确定核心阅读目标即确定母题。
2.对文本阅读可坚持多元化指导但要有逻辑。
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
1.语文教学一定要注重营造其兴趣性,使语文教学实现深入浅出的最佳效果。
2.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比较阅读,注重知识的融合性。
3.语文教学应该是不断充实和学习的进步过程。
思考篇
1.阅读的思辨性与原则性矛盾该如何权衡?
2.关于文本阅读是否该支持学生掌握自己关注的点?
3.读经,因何而读,读经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