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诏安,每每到了桃花灼灼的三月,街边便会雨后春笋般地冒出许多烙薄饼皮的摊子,各家各户也开始张罗着吃“麦熟”了。“麦熟”是诏安春夏时节最应景的美食,是用烙制的薄饼皮将各种新鲜时蔬和畜禽海产等馅料包裹着,卷成卷握在手中食用。因为是用薄饼皮包裹,所以“麦熟”原本叫做薄饼,类似于厦门的春卷或是泉州的润饼。诏安人为了庆祝冬小麦的丰收,用新收的冬小麦磨成面粉再烙成薄饼皮卷薄饼,所以在诏安,薄饼也常被叫做“麦熟”,薄饼皮也就变成了“麦熟皮”。原本诏安的冬小麦是在立夏前后才能收获,“麦熟”也只有在立夏之后才能有得吃,或许是像我一样的吃货越来越多了,现在在诏安,三月份便已经有“麦熟”吃了。
烙“麦熟皮”是一项颇具表演性的技术活,我常常在摊子前驻足,看着烙“麦熟皮”的师傅表演。师傅将面粉和水按比例混合好,搅打至起筋再醒上一会儿,烙时用手抓起半流质的面糊,一抖一抖地在烧着炉火的圆平的厚铁板轻轻抹上一圈,又圆又薄的“麦熟皮”旋即成型,厚铁板将炉火的温度转递给面糊,面糊顷刻间便已凝固,再翻个面烙上一小会儿,一张薄如纸的“麦熟皮”便烙好了。这过程有如行云流水,手上一抓一抖一抹一翻的招式,柔中带刚、舒缓有致,个中好手还真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练出来的。“麦熟皮”中间略厚,越往边缘越薄,最边上总会有一圈不规则的锯齿状小气孔,就像女孩裙裾上的蕾丝花边。“麦熟皮”薄到略微透光,却是韧性十足。父亲曾亲自动手在家烙“麦熟皮”,结果韧性是有了,可是一张顶师傅烙的五张厚,实在是好笑。
“麦熟”的馅料品种十分丰富,各种新鲜时蔬和畜禽海产等等应有尽有。新鲜时蔬有韭菜、豆芽、黄瓜、芦笋、胡萝卜、四季豆等等,畜禽海产有三层肉、猪肝、鸡胸、虾、鱿鱼、鲨鱼等等,还有豆腐、鸡蛋、冬菇、花生、芝麻等等,诏安特色的咸饼、冬瓜条、桔饼和酸梅酱更是不可或缺。这所有的材料都应处理成丝条状或是粉状,这可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基本上各家各户都是全员上阵。大人们忙着择菜洗菜切菜炒菜,孩子们大多数被安排把咸饼、花生和芝麻用石臼子研磨成粉。一大家子人分工有序,其乐融融。贪吃的孩子们总免不了在研磨时偷吃上几块咸饼或是几粒花生,或是溜进厨房用手抓上已经做好的馅料大快朵颐,也不过换来大人们的几句笑骂,无伤大雅。做好的馅料一盘盘摆好,就像等待阅兵的一个个方阵,看着就令人食欲大开。
吃“麦熟”时,每个人都是食客兼厨师。先在“麦熟皮”上铺上薄薄的一层咸饼粉或是花生粉抑或是芝麻粉,这并无规定格式,可清一色也可混搭,全凭个人喜好,这层粉仅仅是为吸收其他馅料的汤汁,以免吃时湿破“麦熟皮”,而导致一阵手忙脚乱的尴尬。接下来就是发挥个人创意的时刻,各种馅料根据喜好自取,数量和品种或多或少都是即兴创作,不同的馅料组合势必产生不同的味觉火花,但一定不能忘记还需蜻蜓点水般淋上少许酸梅酱。最后只需将左右两边的“麦熟皮”往里一折,轻轻一卷,便可握在手心里品尝。一入口,各种新鲜时蔬和畜禽海产的复合味道席卷而来,豆芽的脆、韭菜的香、豆腐的嫩、肉的丰腴、虾的鲜美……一时间便充斥着口腔,满足了早已蓄势待发的味蕾。
就如同生活,味道太单一总让人觉得乏味。虽说“麦熟”的馅料丰俭随意,但各家各户总尽可能地丰盛,吃的时候才能变化无穷,复合多样。时蔬的咸香,畜禽的脂香,海产的腥香,桔饼的甜辛,咸饼的酥脆,酸梅酱的甜里透酸,“麦熟皮”的劲道柔韧……每个人对于美味总有不一样的理解,包出来的“麦熟”也不尽相同,可以说,这世界上就没有两卷味道一模一样的“麦熟”。
“麦熟”是一种充满凝聚力的美食,串联着每个诏安人的美好记忆,维系着诏安人的亲情和友情。在诏安,吃“麦熟”时无一不是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一大家子人阖家相聚,通力合作完成一餐丰盛的“麦熟”,然后吃着、聊着、笑着。以前的多数是大家庭,家庭成员多且热闹,可现如今都是小家庭了,想吃“麦熟”了,常常会打上几通电话约上另外几个好友家庭聚在一起吃,这样才能尽可能多准备各种馅料,才能尽享“麦熟”最丰富多彩的味道。转眼间冬小麦就要熟了,大家就又可以聚在一起热闹热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