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研读》92:
汉纪(十)
这年冬天,朝廷开始对商人的车辆征收算赋。
大司农郑庄对汉武帝说:“凿穿渭水成为河渠,向下通到黄河,漕运关东的粟米更为容易,又能用渠道灌溉百姓的农田一万多顷。”
公元前129年春天,汉武帝下达诏令,征发几万名步卒穿凿河渠,就像郑庄建议的那样。三年后贯通,人人都认为方便。
匈奴侵入上谷,杀害掠夺吏民,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兵出上谷,派骑将军公孙敖兵出代地,派轻车将军公孙贺兵出云中,派骁骑将军李广兵出雁门,四位将军都率领一万骑,进攻在关市附近的匈奴人。卫青突袭到达匈奴人的龙城,俘虏斩首七百级;公孙贺一无所获;公孙敖被匈奴人击败,伤亡七千骑。
李广也被匈奴人击败,并且生擒了李广。匈奴人把李广放在两匹战马中间,用网兜兜着返回。李广假装死去,用眼角余光观察周围的情况。他看到最近处有名匈奴少年骑着一匹良马,突然腾空而起,飞身跃上少年的战马,把这名少年推下马去,扯下他的弓,鞭马扬鞭向南飞驰,这才得以逃脱。
汉武帝把公孙敖和李广交给官吏审理,其罪行应当斩首,判处花钱赎罪成为普通百姓,只有卫青被赏赐关内侯爵位。卫青虽然出身于奴隶,但非常善于骑射,其能力超过常人。他平时对士大夫以礼相等,与士卒同甘共苦,他的部众乐于为其卖命,具备将帅之才,所以每次出击都立功。天下人由此佩服汉武帝知人善任。
夏天,发生大旱,蝗虫四起。
六月,汉武帝巡视雍城。
秋天,匈奴多次侵犯边境,渔阳尤其严重,汉武帝封卫尉韩安国为材官将军,屯驻在渔阳。
这年冬十一月,汉武帝下诏书说:“朕殷切嘱告官吏,要兴廉举孝,并且要蔚然成风,以便继承先圣先贤美德。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必有我师。现在有些郡国从不举荐一人,这是朝廷的教化没有深入下去,积德善行的君子被埋没在乡野,却不能让上面知道。何况推荐贤良受到上级奖赏,蒙蔽贤良会被杀戮,这是古代大道。请两千石官员、礼官和博士议商议一下不举荐贤良应该定什么罪。”
有关部门奏报说:“不举荐孝廉,不奉行诏令,要以不敬罪处置。不察举廉士,就是不胜任现职,应当免职。”汉武帝批复说:“可”。
十二月,江都易王刘非去世。
皇子刘据出生,他是卫夫人生下的儿子。三月甲子日,汉武帝册立卫夫人为皇后,宣布大赦天下。
公元前128年秋天,匈奴两万骑侵入辽西,杀掉太守,掳掠走两千多人,包围住韩安国的营垒;随后侵入渔阳、雁门,杀害掳掠走一千多人。韩安国被向东转移,屯驻到北平,几个月后病死。
汉武帝征召李广复出,封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号称他为“汉之飞将军”,对其回避,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骑兵出雁门关,将军李息兵出代地,卫青斩首俘虏匈奴几千人。
东夷秽君南闾等人率领二十八万部众归降,其地设置为苍海郡。为此支付安置的费用,和南夷地区相同,燕、齐一带出现骚动。
这年,鲁王刘余和长沙王刘发全都去世。
临淄人主父偃、严安,无终县人徐乐,都上书谈论政事。
主父偃曾经游学于齐、燕、赵等地,没有人对他厚遇。各儒生们相互排斥,他不被容纳。主父偃家中贫寒,向人家求帮借贷无门,只好向西入关,到皇宫前上书。主父偃早上投出书信,晚上就受到了汉武帝的接见。他的提议共有九项事情,其中八项是关于律令的,一项是关于讨伐匈奴的。
他的建议书中说:“《司马法》中说:‘国家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发怒兴兵是违背大德的,兵器本身就是凶器,战争是政治的最后手段。古代的君主一怒,肯定要伏尸流血,所以圣王对发怒非常节制。那些动不动就用战争作为解决问题手段的,最后没有不后悔的。”
“当年秦始皇吞并六国,仍然一心再取胜,想要进攻匈奴。李斯劝谏说:‘这个事情不可以。因为匈奴没有固定城郭和居住地,也没有需要守卫的财产,他们迁徙起来就像鸟儿飞走一样,现实中是很难制服他们的。如果派轻兵深入其境,部队的粮食必定断绝;如果携带很多粮食跟随,这些辎重运输也很有限,结果也会与事无补。我们占领了匈奴的地域不能得到益处,降服了他们的百姓也不能役使后守卫领土。想战胜他们肯定要进行杀戮,这不是百姓父母应当做的事情。最后肯定导致疲惫中国,让匈奴人高兴,这不是长远的计策。’秦始皇不听,随后派蒙恬率军进攻匈奴,开辟土地一千多里,把黄河作为边境。但匈奴人的土地都是盐泽卤地,不能生长五谷。秦始皇随后征调天下男丁守卫北河。前后暴兵露师十多年,死者不可胜数,最后也没有越过北河前进。这难道是说天下人口不够众多,兵革不够完备吗?是当时的形势不允许。秦始皇又下令天下百姓转运粮草,从黄县、腄(音chuí,锤)县和琅邪等郡靠海的县城起运,一直转运到北河,往往运输三十钟粮食最后才能运到一石。即使男丁努力种田,也不能满足的粮饷需求;女子竭力织布,也不能满足军队的帷幕需求。百姓疲惫不堪,孤儿寡母和老弱无人供养,路上死去的人一个接一个。大概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天下百姓才开始起来背叛秦朝。”
“到了高皇帝平定天下后,攻占边地,听说匈奴人聚集在代谷外面,想要派兵进攻。御史成劝谏说:‘不可以。匈奴的习性,他们平时就像兽聚鸟散,和他们作战就像对着影子搏击。现在如果陛下凭盛德进攻匈奴,臣我私下里认为很危险。’高皇帝不听,随后率军北进到达代谷,果然有了后来的平城之围。高皇帝很后悔,派刘敬到匈奴缔结和亲条约,然后天下才没有了干戈之事。”
“匈奴人难以制服,也不是一时一世的事情了。他们恣意盗窃劫掠,这是他们的生存职业这是天性让他们这样做。从上古到虞夏殷周,从来没能用法律制约他们,只把他们视为禽兽类加以蓄养。现在陛下上不借鉴虞夏殷周的传统,下不借鉴近世的得失成败,这正是臣我最担忧的地方,也是百姓的疾苦所在。”
严安上书说:“现在百姓生活太过奢靡,车马衣裘宫室都争相攀比过度装饰,调整宫、商、角、征、羽五声使有其抑扬顿挫,夹杂青、赤、黄、白、黑五色使其有文采,调和五味陈列在大厅之中,夸耀显示想让天下人全都羡慕。这些百姓们的情趣所在,有好东西就希望占有,这是教导人民奢侈啊。奢侈没有节制,财物供应就不能满足,百姓就都会离本逐末。作为末业的商业利润不可能举手而得,所以官吏们不惜违法敲诈钱财,带剑武士争相杀人诈伪豪夺,但世人却不知道羞愧,所以奸诈邪恶的行为日益滋长。臣希望对百姓制定法令制度来防止他们奢侈,使富人不再互相炫耀,保持心气和顺。心气和顺后,他们就会恬然安逸;恬然安逸就会不谋私诈财,盗贼就会消失;盗贼消失,刑罚就会减少;刑罚减少后,就会阴阳调和,万物繁衍。秦始皇为了扬威于海外,派蒙恬率军向北进攻击匈奴,辟地拓境,戍守北河,让百姓跟随后面运送粮草。再派尉屠睢率领楼船军士向南进攻百越。在那个时期,秦国北面与匈奴结祸,南面同越人结仇,在这些无用的地方驻扎了太多的军兵,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十多年后,国内男丁披甲作战,女丁转运粮草,都苦不聊生。有的干脆直接吊死在路边的树上,死者成片相望。秦始皇去世后,天下纷纷起来反叛,春国被灭世绝祀,这都是穷兵之祸。所以周朝失败于势弱,秦朝失败在于用强,这都是不知道应时而变导致的灾祸。现在陛下想招降南夷、夜郎、羌僰(音bó,勃),攻略濊州,建立城邑,深入匈奴境内,烧毁龙城,受到朝议者的赞美。这对人臣是益处,不是天下长久之策。”
徐乐上书说:“臣我听说天下的忧患在于土崩,而不是瓦解,古今都是这个道理。”
“什么是土崩呢?秦朝末年的情况就是。陈胜不具备千乘之国的尊贵,没有尺土封地,也不是王公大人名族之后,在乡间没有什么声誉,更没有孔子、墨子、曾子那样的贤良才能,也没有陶朱、猗顿一样的富有,他只是从普通的贫穷街巷中,举起手中的农具,露出胸膛振臂一呼,百姓们全都闻风响应。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百姓贫困但君主一点不知道体恤,下面抱怨声连天但君主不知道,世俗混乱但朝廷不修政治,这三个方面就是陈胜起兵的最大资本。这就叫做土崩,所以说天下的忧患在于土崩。“
“什么是瓦解呢?吴、楚、齐、赵等七国的军兵就是。七国谋划叛逆,都号称为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势足以统治其境内,财富足以劝导其士民,但最后却不能向西攫取寸之地,最后被朝廷擒获,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并不是他们的权谋和军兵弱于陈胜。在那个时期,先帝的德泽未衰而百姓安土乐俗,所以诸侯们没能得到境外协助。这就叫做瓦解,所以说天下的忧患不在于瓦解。”
“这两种情况,是安危的明显例证,贤明的君主要多加留意并且深刻体察。”
“最近这几年,关东五谷歉收,年景没有恢复,百姓们多数穷困,边境的战争加重了这一趋势。按照形势发展来推断,有很多百姓不能安居在原来的地方。百姓不安就会发生流动,这就容易形成土崩之势。所以圣贤的君主要独自观察到万物变化的根源,明白安危时机,修政于庙堂之上,把祸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努力使天下不出现土崩之势罢了。”
书信奏报后,汉武帝召见这三人,对他们说道:“先生等人原来在哪里了,为什么要让朕相见这么晚呢!”把他们全都封为郎中。
黄其军
作于2024年12月14日(古历甲辰年十一月十四)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