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初识(四)

《中庸》开篇的三句话,给出了五个定义:天、命、性、道、教。这三句话,大家一定要与《论语》《大学》的开篇三句话,对照起来读,仔细体会其中的韵味和含义。这是《中庸》的大纲,或者说是总纲。后面的所有章节,都是注解这三句话的。

第一章接下来的两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三层,分别对这三句话进行概念性注释和阐释。

1-2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第二段,解释“天命之谓性”,为什么要慎独。“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所谓“须臾”,是衡量时间的词语,表示片刻之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论语·里仁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句话进一步指明天道与人性的内在一致性,告诉我们,道的本源出于天,而不可变易,道体具备于我们的天性之内而不可分离。

《中庸》在讲清这个道理之后,紧接着提出了“慎独”的问题:道虽然具备于我们的天性之内,但是,人有情绪,有喜怒哀乐;有欲望,要吃穿睡觉,如果不能加以节制,就有可能泯灭天性良知,丧失灵明自觉。儒家强调慎独的修养工夫,原因就在这里。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是说,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会警戒谨慎,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会有所戒惧。“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说,没有比在黑暗处更容易显现,没有比细微的事物更容易显露。“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与“君子慎其独也”连在一起,提醒人们,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保持戒慎。

在《大学》的第二章,两次讲到“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可见两书的继承与衔接关系。“戒慎恐惧”又是《大学》的“顾諟天之明命”。其实是说,你要时时刻刻想着老天赋予你的“性”,老天在看着你,你的所有的念头、思虑有那么一点点放纵,那就不符合天的心意了。也就是《诗经》里所说的“上帝临女,毋贰尔心”,上天时刻在看着你,你不要有二心,这个心就是你的“性”。这就回答了为什么要慎独?

这一段,不仅是对第一句话“天命之谓性”的具体解释和阐述。

《中庸》的结构脉络

全篇纲目定义与简释详述

1、天命之谓性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2、率性之谓道 

3、修道之谓教 



1-3-1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这是对“率性之谓道”的解释,或者说是对“中”的解释。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是说这些情绪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心中是平静淡然的,叫做“中”;所谓“发而皆中节”,是说这些情绪表现出来以后,能够有所节度,符合常理,叫做“和”。简单说,“中”就是要顺应人情;“和”就是要合理利用人情。

“喜怒哀乐”是什么?是情绪,就是“情”,而不是“欲”。情是先天的本性,而“欲”是后天的习染。修心就是要控制自心生出的喜怒哀乐这些情绪,第一不要轻易表达,要内敛;第二不要过分,要适度。对于“情”,要守住“中”与“和”的境界;对于“欲”,则要寡欲,要“惩忿窒欲”,二者都不能过度。正确方法就是遵循人的本性,就是“率性之谓道”。《大学》讲“止于至善”,要从格物致知入手,而格物致知的切入点是什么?《中庸》告诉我们,是人情,因为人情是先天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庸》的结构脉络

全篇纲目定义与简释详述

1、天命之谓性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2、率性之谓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3、修道之谓教 



1-3-2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两句是对“修道之谓教”的简单解释和注解。“中”,是天地万物所呈现的稳定平衡、不偏不倚的状态,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本体,所以说它是“天下之大本”。“和”,是天地万物所呈现的协调一致、有序运行的状态,是天下万事万物共同遵循的大道,所以说它是“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说,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各居其位,万物就生长繁育。

儒家奉行天人合一的哲学,既然天地的运行,万物的化育,无不遵循“中和”的法则,那么,人要率性而修道,也必须按照“中和”的原则去做。把喜怒哀乐的情绪调控到合于节度的状态,既无过,又无不及。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概括一句说,就是如果能做到“中”与“和”,顺应人情,利用人情,那么天地间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这里,将“中”与“和”的意义强调得非常高,认为不仅是自己修身、理顺人际关系的小利益,它还能给天下带来最大利益,使天地间的一切都摆正位置,万物都能和谐生长,这正是君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中庸》的结构脉络

全篇纲目定义与简释详述

1、天命之谓性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2、率性之谓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3、修道之谓教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