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第五回,宝玉听说,便忘了秦氏在何处,竟随了仙姑,至一所在,有石牌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乃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太虚幻境乃神仙境地,本应该写些庄严巍峨的对联才是呀,为什么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而且还出现两次,细品之下,猛然顿悟,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有?什么是无?
太虚幻境是假(没有)的,孽海情天是假(没有)的,薄命司是假(没有)的,神瑛侍者是假(没有)的,绛珠仙草是假(没有)的,前世宿命是假(没有)的,判词判曲是假(没有)的,林妹妹的病是假(没有)的,林妹妹泪尽而终的传说也是假(没有)的,石头说话是假的(没有)的(石头就是寓意丰碑里程碑)。这一切都是幻境,是幻象,是作者故意设下的障眼法,过滤掉一切幻象之后,你会发现一个真实的现实世界,就像风月宝鉴一样,正面是“幻境下的红尘世界“,反面是”残酷的现实世界“,如果还不明白,看下面两张图表。
现实世界的人物与太虚幻下红尘世界的人物一一对应,是作者笔下最初的人物设计,经过文学加工后,创造出太虚幻境,设计出前世宿命和判词判曲,是真实世界人物的写照,是红尘世界人物命运的缩写。作者通过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亲身体验,萌发了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宣扬婚姻自由主义的进步思想,若直抒胸臆,必为世俗不容。故只能发泄在太虚幻境之下,描写了那些有思想的有灵魂大观园小姐们个个惨遭不幸,一把“辛酸泪”,实为现实世界的写照。因为在现实世界和红尘世界之间设有安全防火墙——太虚幻境孽海情天,所以将所有的“辛酸泪”归结为“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即所谓的前世宿命和判词判曲,以此来掩盖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情绪,目的是为了逃避文字狱。只有当你解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谜语时,才能领悟这层意思。这就是《红楼梦》的梦中梦、局中局的剧情设计,这才是“真事隐、假语存”真正的含义。
题外话: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下,一直奉行婚姻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甚至在清朝还被写进了《大清会典事例》中,婚姻自由可是反世俗礼教法律的。《红楼梦》中会有婚姻自由主义思想吗?若有,岂不是像哥白尼的日心说一样伟大,是第一次冲破封建社会传统婚姻观念的枷锁。总结,宝玉和黛玉是古今第一对从跨阶级的自由恋爱,并争取到父母同意,并走到婚姻殿堂的新人。宝玉和宝钗则是在封建传统文化下父母硬撮合的一场失败的婚姻。
作者:林哥哥 带你理解一部史诗级爱情小说《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