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一边是一场接一场的活动,马不停蹄地写方案、采购、做活动;一边是忙里偷闲与新朋老友聚会。
最近,遇到一位以前书友会认识的老友,她的经历让我想起曾经的自己。虽然平台不同,但前半段何其相似。
印象中,我写作水平进步最大那一年,仅工作和活动简报就写了两百多篇,另有汇报和宣传材料百余篇。那时候,我不是专职宣传员,除了宣传我还要负责其他工作,可我就是忍不住投入了大把精力在里面,天天写、时时写,白天写不完晚上回去加班写……是职责、是热爱、是对越写越好的自己的最大激励,但是,我就是迟迟没有迈出靠专职写作为生的那一步。
几年前就有很多人问我,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有没有试着自己写公众号或是投稿,说要不是她们写不出来早就这么干了。
我自己也想着,为什么我没去试试呢?是好不容易建立起自信、害怕受挫?是觉得需要额外投入时间精力,懒散的毛病又犯了?是面对新领域、新题材,缺乏指引、找不到要领?也许都是。
更可怕的是,那几年,因为身份和工作内容的变更,很多时候宣传工作不需要我亲力亲为,不仅我自己疏于练习,导致水平停滞不前,有些吃老本;更因为其他人不想斟字酌句的修改、不把这项工作看得很重而降低了我自己对写作的要求,忘了自己曾经最引以为傲的“态度”与“信念”。
“写作,与我们学的文科还是理科无关,与之前的学习或工作经历无关,与现在的写作水平无关,只与我们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有关。只要心存写出好文章的信念,哪怕从零起步仍然不晚。”
后来,正好因为一场大病离职,开始对自己的状态进行反思,对自己提了几个要求,一是自我加压,保持强烈、主动的写作欲望,从繁琐的工作与生活中提炼素材;二是坚持不懈,质、量并重,保持高效的写作状态;三是对标精品,与时俱进,在不断学习中拓展领域。即使是在连续住院的大半年时间里,都有着那么一股干劲,走出舒适区。
如今,三年时间过去,虽然依旧忙碌,依旧操碎了心,却再也不曾降低对文书质量的要求,在战胜病魔的同时,收获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