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开始品读《论语》第十二篇“ 颜渊篇 ”,主要集中表达了仁、礼、政三者的关系内容。
回顾上文“孔子与弟子美好的对话 ”,是“先进善”的最后一章,也是论语中最长的一段有名的对话。
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侍坐。就是陪在孔子一起聊天。
可能在之前,他的弟子们经常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孔子就让大家互相谈谈自己的志向理想,好彼此更加深入了解。
子路、、冉有、公西华,分别都说了各自的想法,而说出来都是关于争斗和利益的关系,孔子对此只是一笑而过,并未有太大的回应。
最后曾点提出的理想,让孔子产生深深的感触,并说也是他的理想。
接下来,开始进入《论语》第十二篇“ 颜渊篇 ”。
“ 颜渊篇 ”共有二十四章,包含了仁、礼、政事、用人、断狱交友等诸多内容,综合起来看,则比较集中地表达了仁、礼政三者的关系。
孔子追求的里面是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他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确立伦常秩序,使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其担当的社会角色的要求。
“礼”与“仁”是使伦理关系正常化的保证。
礼确定了社会结构尊卑分明的等级层次,并规定了各个等次的社会成员应该遵循的道德标准。
对人而言,礼起着外部的规范作用。
仁则要求每个个体以爱人为出发点,自觉按照礼的规定来约束自己,做言听举动皆不违礼。
对人而言,仁是以礼为准则的内在制约。
孔子把社会秩序的稳定落在人伦关系的协调之上,又以情感和观念作为维系人际关系的依据,可以看到,孔子的思想观念显示出律法意识和契约意识的缺失。
孔子虽然怀有良好的意愿,然而封建伦理关系自身的不平等特质,以及他认识观念的缺陷,使得他想像中的社会图景难以成为现实。
接下来,开始“颜渊篇”的第一章,颜回问仁。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克己,即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条目是什么。”
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我会照这些话去做。” ”
这里边很多成语,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
这里孔子跟颜回说了关于“仁”非常高级的定义,叫“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回来问孔子什么是“仁”的特性。
孔子说懂得克制自己的人,只要有懂得去克制自己,别人就会认为你有“仁”。而实行“仁德”在于克制自己,不在于约束别人。
孔子在两千多面前就说出了现在科学研究出的人性本能。
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比其它动物更高级,首先是因为人更懂得思考,懂得约束自己。
人类能形成一个那么大的集体,就在于懂得相互谦让,懂得克制自己本能的需求,而动物不会。
而作为拥有“仁”的修为,就是要懂得克制自我的本能,克制情绪,时时刻刻去调整自己。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回又问,有什么具体方法去做好“仁”呢?
孔子就跟颜回说:“不合礼的事不要去看、不合礼的事不要去听、不合礼的事不要去传播、不合礼的事更不要去做。”
通俗来说,就是少看一些无法证实的八卦或者一些议论新闻,不去传播无法证实的事物,更不要去做违法的事。
特别是对于写作的人来说,一些人文八卦,如果自己无法证实,就不要去肆意传播,不小心就会伤害了别人,还扰乱社会秩序。
过分传播议论八卦,很容易就会成为打着道德的旗号成了帮凶。
听完孔子说的话,颜回说:“那我就照这些话去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克己复礼是对人们行为加以约束的道德规范,并不是有些人标榜的扼杀个性。
克己复礼也是自尊自爱的表现,现代人仍然要遵纪守法,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办事,处处克制自己的不当欲望,避免被物质利益所迷惑。
岁月团队第二季征文开始啦,写下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他(她)。
详情请点击☞第二季征文:那年,那月,那个他(她)
来简村,怎么少得了会员呢?大熊邀请你开会员啦,满满福利等你领,千万权重为你助力文章。
详情请点击☞简书合伙人大熊之影叫你领取福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