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 『薇泩铃单月征文 』 第五期 【童年】
八九十年代的生活,我没有经历过,而看了《外婆家》这本书,我似乎对这里面的生活,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外婆家》这本书是由作者盛慧书写的关于80年代乡土社会中在外婆家的少年成长过程。一个叫堰头镇的南方乡镇的地方,这里是作者成长的地方,也有着很多感人至深的祖孙之情。
《外婆家》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他与外婆的故事,更多的是将中国南方乡镇的伦理风物、经济活动、民间信仰、传统习俗等作了细腻深沉的描画,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诗情之浓意。这本书采用插叙与时间的组合模式,搭建起一个又一个小章节,看似乱却明之中埋藏着自己在外婆家的情感变化。
《外婆家》这本书的画风很美,它是基于乡村的背景下诉说着作者的童年回忆,乡村的每一片景色都可以变成一个独特的曲风,例如《乡村的夜晚》的片段:早晨如同苹果般清脆,下午如同水蜜桃般慵懒,而黄昏就像柑橘一样温馨了。当落日贴着旷野里的草叶上行走,忧伤的光线涂满大地,淙淙的溪流正把黄昏的平原带进夜晚。一柱炊烟袅袅升腾,紧接着一千柱、一万柱的炊烟升腾起来。炊烟在风中飘散,萦绕着黑暗的农舍,萦绕着高大的乔木,萦绕着宁静的村庄。每每再咀嚼,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一种画面,那种宁静淡然一笑的感觉,真的很令人心之神往。
小镇的杂货店,被称为老邱店,老邱长得白净又斯文,穿着中山装,脸一天到晚红通通的。她们谈论着陈年的旧事,谈论着逝去的人儿,语气平淡,却有一种清淡的芳香,就像夹在书页中的花瓣。
这段关于老妇女的描写,那种画面感很上头。尤其在送殡那个描写,老人看了似乎有种自己的一些印照,商贩看了想扫去晦气,亲人随行哭喊声不断……其实,关于逝去的事不同人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也是有理可得,我们也不能去批判那些人对死者的不敬,因为这种事站在的角度不同。这些描写片段涵括了南方小镇的民间信仰,伦理风物,传统习俗等。事过了,也翻篇了,而留在世间的也只剩下妇女中的平常交谈。
书中关于外婆的影子随处可见,虽然是以我第一人称的角度,让我们跟随着作者去看他生活的场所。往事像风一样,从河边吹来,又从岸边露伴,作者在外婆家发生的童年趣事也是这般神似。
例如集邮记中的片段,从集邮到集邮册,与二头家的友情说破就破,感觉还挺有生气的。集邮记这里,作者分了好几个片段来写,采用顺序的形式来诉说,童年的影子跃然纸上。
在《外婆家》这篇内容中,我看懂了人性。外公爱面子功夫,舅舅好吃懒做,外婆为人处世周到,好一个生活所现实,这样的家庭在如今的社会中依旧存在着。当然,这本书最伤感的点,是我看到外公生病时外婆的片段。
文中写到,她暗暗地想:“我欺负了他一辈子,现在,总算轮到他来报复了……反正他的时间也不多了。”她肯定会活得比他久,对于这一点,她相当自信。可外公却没有发火,相反的像个小孩子一样,说着最简单的话:我肠子破了。看到这里,我莫名奇妙想笑,外婆终于有机会可以报仇了。
在出行求救的路上,处处碰壁,外婆的呼唤在雨中显得那么渺小,杀千刀的风与雨,捆住了世间的人性。也正是这种环境下,外婆与外公的感情也有了见证。人,打打闹闹一辈子,要失去了才会感到恐慌。这也是比较触动到我心弦的点。
写到这里,或许你们会问:这本书写了那么多内容关于作者自己的童年趣事,那么作者与外婆的情节少之又少,哪里涉及到了祖孙之情了?其实不然,这里很多情节都是以作者的角度去回忆,如果没有听他们讲这样的事,亲身经历,我想我们也读不出所表达的情与义。
归期将近,人也会如作者这般多想多疑。这也说明此书要收尾了。或许所有异乡的夜晚都是失眠的夜晚,只有回家了,才能在米粒的光芒里,在木器的芳香里,在熟悉的谈话里,品尝睡眠的酣甜。多么形象生动的描写。
乡村的节奏是跟随着一天的变化而变。上午忙而觉得时间如泥鳅般溜走,下午空闲下来却感到松弛般咸鱼,黄昏时分缓慢让人不轻易让之溜走。处之泰然,幸福的人儿总会贪恋于此般欣喜。或许作者想到自己要远离这样的生活,内心的烦躁也浮于表面,失眠的夜总是不堪的。
而外婆走了,作者更加意难平,对外婆的思念用此书来追忆,无论是有关于外婆的“交道”,还是说涉及于自己的童年回忆,我想作者编排到此书的目的也是在表达童年时光在外婆家的那种美好吧!
说完了书中的事,我来说说我起这个名字的用意吧!莫问归期未定,外婆家有你一地。童年时期在外婆家生活的孩子,等到了归期,总会想:离开了这里,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又会有什么变化呢?我们都说常回家看看,我们大了,老人老了,父母也是一样,属于我们的童年是在父母的父母家度过的,而我们的父母也很少回家看看,这是不是说我们就是外婆对父母的一种寄托呢?无论孩子身处多远,家永远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归期未定,家席一定都在的。
外婆走了,但作者与她的回忆却定格在书中,一缕炊烟,一丝乡愁,一张邮票,随着风飘到外婆的家里,诉说着那无尽的思念,续写着最简单又平凡的祖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