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故去的人,到底是怎样的心情?对于至亲挚爱的离去,是不是也只剩下思念?
杨绛,用她笔下的古驿道,书写了一种思念的心情——有些深深怀念的感伤,又有些默默想念的苦痛。她笔下的《我们仨》,是三口之家的平凡和幸福,却也道出了无尽的惆怅和哀伤。
“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杨绛《我们仨》
古驿道,哭断肠。杨绛巧妙借用古驿道上的缠绵难舍和聚聚散散,表达了她对钱钟书先生离去的不舍,还有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心感受。
古驿道,黄泉路。而黄泉路上再无前世今生的瓜葛和纠缠。莫名的被书中的古驿道吸引,莫名想知道杨绛所说的古驿道在哪里,甚至冒出了想去古驿道看看的想法。直到读了古驿道的一半,才恍然反应过来,古驿道就是一条黄泉路,在这条路上,杨绛送走她的独女钱瑗,又依依惜别她挚爱的钟书。
钱瑗,1937年—1997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因患脊椎癌去世。
钱钟书,1910年—1998年,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代表作《围城》。
杨绛,1911年—2016年,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
世上的鲜花不会在同一时间凋谢,总会有先有后,就像落叶离开枝丫和世人的逝去,可谁先走谁后死的不确定性教会了凡人众生格外珍惜在世的相聚。一旦至亲挚爱离去,剩下的除了思念也只有自己的心相伴余生了。我想,杨绛就是用她那满满的回忆温暖了自己余下的岁月,即使惆怅哀伤也温馨暖人,因为每一个三口之家都是这个世界上的独一无二。
《我们仨》,有平凡普通的夫妻情,有无私母爱和父爱深似海,有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有同事朋友邻里情。不过,亲情、友情和爱情,喝了孟婆汤,过了奈何桥,就要真的忘却,故去了真得是江湖难再见。
家里的暖气终于暖烘烘了,那些冰冷的日子里,我们仨挤在一张床上相互取暖——女儿7岁,我39岁,他39岁,我们仨相依相伴。那些初冬的时日里,有李咏英年逝去的惊愕,还有武侠大师金庸仙逝的感怀,有重庆公交车坠江的叹息,还有兰海高速15人遇难的悲伤......而我读着《我们仨》,真的想到了我们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