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一场秋雨一场寒,与此相反的是一场春雨一场暖。随着二十四节气之雨水的到来,冰天雪地的严寒将与我们渐行渐远。立春是节气之首,是以四季轮回的划分进行分类,乃四季之始,而雨水则意味着真正进入气象意义的春天。雨水过后,尽管春寒料峭,会乍暖还寒,但天气总体会变得越来越暖和。而随着步入第二节气,一年的画卷才从真正意义上铺展开来,人们才真正可以兴之所至挥毫泼墨,铺彩生活与人生。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而二十四节气则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作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除了具有自然征候表征的作用,更被大众赋予浓郁而温情的社会人文意义。不论是从科学价值,还是人文价值,二十四节气都表现出独特的意蕴。正是这样,继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后,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节气,雨水节气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反映降水现象,而雨水意味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也就是此时开始,天气回暖,雨水增多,雪渐少。而随着这些自然节律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开始发生改变。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与休养,自然万物在雨水渐多,气温回暖中开始把积蓄的生命之力渐渐外放,并以各自的姿态迎接新生活的到来。雨水到来,桃李含苞,樱桃花开,农业的生产生活从这时起拉开大幕。随便看看这些充满智慧的农谚,就可见一斑:“立春天气暖,雨水送肥忙”、“七九八九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春雨贵如油”等。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希望。古语云:“人勤地不懒。”春耕如果不努力,秋天只会两手空空。“春天比粪堆,秋天比粮堆。”抓住时节的征候,不违背时令,遵循自然的规律,就不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节气是自然的表征,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可以根据雨水当天天气的情况推定一年天气的冷暖和农业年成。雨水有雨百日寒;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雨水有雨落,秋天好收成;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尽管这些农谚是通过大量的现象总结出来的,但经过长时间生产实践的检验仍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对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积极的意义。正是拥有这样的价值,人们可以根据雨水这天的天气状况对接下来的生产生活进行安排。在自然规律面前,我们没有能力改变,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束手无策。人不能胜天,但可以积极的努力,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不利的向有利的方向导引。
节气是自然的声音,也是时间的步履,它刻录着宇宙运行的轨迹,更书写着人类历史的足迹。雨水,起于新年伊始,是新周期的开始。也正是这样,初始于自然物候的表征,在时间的沿革和社会的发展中慢慢被公众附加上浓郁的人文气息。在科学发展的萌芽期,由于人们对自然宇宙和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现象无法做出科学的认识,他们只能借助于自然的征候,并移入神话和想象进行解释。而每个月的开始——节气和中间——中气,即二十四节气中物候现象往往是最为重要的“卜筮”媒介,雨水也不例外。先民们从雨水里听见了所有生命的感应,他们将“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视为雨水“三候”。如果在雨水这天这些物候现象出现,就意味着该年会风调雨顺。反之,就可能出现国内盗贼频发,远方人生贰心和瓜果蔬菜不成熟的反常现象。三种征候,原本是大自然的常态,却把自然、生活和社会有机融合在一起。看似显得牵强,但由于是大量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还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雨水是旧历年的开始,也是一年的展望。如何规划,如何开启,就预示着岁尾的回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好流程,脚踏实地地步步站稳,不辜负好时光,就不会留下遗憾。“靠天吃饭者,懒汉种田又望来年。”想法只是停留在思想的层面,属于主观性的,而不是物态的。只有付诸行动,耕耘过后才能把主观的想象变成客观的实际。一千种描绘敌不过一朵具体的花。仰望星空不脚踏实地只能永远悬在半空。如果把一年视作人的一生,雨水应属于青春年少时。“青春,像一座歌楼;中年,像一条客舟;晚岁,像一间僧庐。”既然充满青春活力,就应该及时而做。只有惜时而作,才可能为自己曼妙的人生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智者精耕于时,播慧于世。关于雨水,古代先贤对其进行的注解,让其意蕴变得更为丰富,也赋予雨水更为浓郁的人文色彩。孟子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杏花雨在早春,梧桐雨在晚秋”;“山雨欲来风满楼”里有黑云压阵,“寒雨连江夜入吴”里有楚山孤零;“渭城朝雨”里有清新,“新朋旧雨”里有友情;“天街小雨润如酥”里有甜美,“多少楼台烟雨中”里有苍茫;“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有春天的伤逝,更有生命的悲悯……有了这些富有情味的抒写,自然的气息变得缓急有度,时令的声音变得抑扬顿挫,大地的步履变得轻重有序,宇宙的运转也就被涂抹上人世间的爱恨情愁。
“一滴雨水,无异于一滴江南的早春。正如仲秋是一滴草木之露,深秋是一层板桥之霜,而冬天是一线远山之雪一样。一滴水的不同样子,轻轻化为一副时间的珠链。”(安徽省霍邱县 陈士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