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令人心动的offer》里,实习生们跟带教律师到安徽歙县做法律援助,控诉小儿子不赡养老人的老奶奶成为何运晨组的援助对象。实习生们本以为这是一起单纯的不赡养老人案件,进一步调查才发现没那么简单。
小儿子已经照法院判决支付了赡养费、住院费,他只是拒绝回家,拒绝跟父母对话。何运晨拨通了小儿子的打电话,说服他跟父母讲几句话,电话这头的老人一脸期盼,问小儿子中秋回不回来,期盼听到小儿子的回话。小儿子用沉默和隐忍的哭声结束了这通电话。
节目并没有完全了解这家人的情况,但肉眼可见的是一定发生了什么伤了小儿子的心,让他不想回家,不想面对父母。实习生面前义愤填膺控诉小儿子的老人,在和小儿子通话的时候也只剩下了期盼,希望他能回家来看看。
父母和孩子本该是最亲近的关系,为什么却处成了仇人?有句话叫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似乎总是孩子的错。但别忘了,还有一句话是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说的,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父母是孩子的指路明灯,健康向上的父母,养出充满阳光的孩子,有毒的父母,养出浑身是伤的孩子。
有毒的父母,养出有伤的孩子
有毒的父母是美国心理咨询师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提出来的。苏珊·福沃德常年从事心理咨询,她遇到过很多的咨询者,他们的问题都来源于原生家庭。苏珊·福沃德把这些问题家庭的父母称为“有毒的父母。”
父母的毒,有的很明显,暴力虐待、酗酒伤害,孩子的伤口在显眼的位置。还有的毒是慢性毒药,言语虐待,操控孩子,孩子被淹没在“我都是为你好”的善意中,心里的伤有时候连自己都看不到。
从小到大,我们听到最多的话是要听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家听妈妈的话,不听话就不是好孩子。在系列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有个关于“听妈妈话”的可怕故事,叫“妈妈的遥控器”。
纪培伟的妈妈有一个遥控器,可以把纪培伟困在同一天。纪培伟的毕业旅行,环岛夜游被换成了补习班,因为旅行会影响学习;纪培伟的初恋小岚,曾经和纪培伟一起探讨自由和懵懂的爱恋,妈妈用遥控器清空了他们的记忆,恋爱会影响学习。
纪培伟受不了密不透风的控制,他割腕、触电、溺水、跳楼,试过很多自杀的方式,但他都败给了妈妈的遥控器,他每天都能从床上醒来,开始新的“生不如死”的一天。
纪培伟问“妈,你到底要我死多少次?”纪培伟没有退路,他连死的自由都没有,妈妈不想松开遥控器,因为妈妈爱他,妈妈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他好,他怎么能死呢。
现实生活中,妈妈手里没有神奇的遥控器,却有和纪培伟妈妈同样的权力。孩子想玩什么,想学什么,生杀大权都掌握在妈妈手里。有的妈妈用超强的控制与告诉孩子,小孩子懂什么,听妈妈的没错,妈妈都是为你好。
这样的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外表上看起来正常无比,内心却是千疮百孔。就像纪培伟,事业有成,却不快乐,他从没享受过真正的自由,他只是替妈妈又活了一次。有毒的父母,养出浑身是伤的孩子。
有伤的孩子,传承有毒的家庭
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指出,人童年时不愉快的经验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这些意义决定着他长大后的行为。
有的人认为,必须努力改变这种糟糕的状态,让孩子不再遭受这些不愉快。这样的人,会有意识的摆脱童年的伤,让孩子不再重复自己吃过的苦。有这样觉悟的人,只是少数。
有的人认为,生活太不公平,既然世界这样对我,我又何必善待别人?这样的人,会成为父母的忠心护法,成为和父母一样的人。
还有人认为,我的童年太不幸了,我现在做什么都是情有可原的,就算我错了,也是别人的错,我童年不快乐,别人都对不起我。那些一本正经啃老到四五十岁的超级巨婴,都是这样的心态。
童年受过伤的人,会让童年的伤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延续,蔓延。Papi酱旗下的仿妆达人宇芽,发布微博称自己被前男友“沱沱的风魔教”家暴。“沱沱的风魔教”原名陈鸿,有过三次婚史,其中有两任前妻对家暴发声,家暴算是实锤。
家暴事件爆出前,宇芽认为,沱沱是一个非常阳光并且十分有才艺的人,他人生中有诸多兴趣爱好,他是非常完美的男人。这个看起来“完美的”男人,和那个在电梯里对宇芽下狠手的男人,是同一个人。
据沱沱的朋友说,沱沱的原生家庭状况很糟糕,从小父母离异,父母间的关系非常不好。他跟着奶奶长大,后来他妈妈不准他去看望奶奶,还曾让他跪了很久。从小到大破碎的经历,造成了沱沱心中的创伤和缺陷。
毫无疑问,沱沱是阿德勒所说的第二种人。他从小没有接收到足够的善意和爱,他心中也有不平,既然世界如此对我,那我也这样去对待别人,所以从小被家暴的他,长大后成了家暴别人的人。
有首歌叫《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极大可能成为父母的样子,好的父母 ,会用爱养出好孩子,有毒的父母,养出浑身伤口的孩子,有伤的孩子再成为有毒的父母,一代代传下去, 生生不息。
荣格说,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童年的经历不能重来,但童年的伤却可以治愈,爱和沟通,是最好的解药。
疗伤的解药,唯有好好沟通
那对年老的夫妻跟多年不来往的小儿子,通电话时父母没有咄咄逼人的控诉,年迈的父亲用颤抖的声音问了一句,“中秋节回来吗?”电话那头的小儿子没有回答,只传来了隐忍的抽泣声。也许,他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过父亲和颜悦色的讲话了吧?
父母在等孩子说谢谢你,孩子在等父母说对不起。等来等去,耗尽了一生的光阴。如果你是那个受过伤的孩子,如果你是那个曾经伤害孩子的父亲/母亲,别再等待中让爱枯萎。补救,现在是最好的时机。
- 对孩子,要勇于说“对不起”
孩子的确要感谢父母,父母为了养育孩子,付出很多辛苦,牺牲自己,但这绝不能成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依据。是人都会犯错,父母也是人,同样会犯错。
作为父母,可能只记得自己没日没夜加班,回到家孩子还捣乱不让休息,他们被逼无奈吼孩子几声,打孩子几巴掌,谁让他们这么不懂事。
他们忽略了,他们不在家的时间里孩子的朝思慕想,隔五分钟就会问,妈妈回来了吗,爸爸到哪儿了。所以他们才会在爸爸妈妈回到家的时候飞奔上去,却换来生硬的指责和拳打脚踢。
那个幼小的孩子被打之后没有哭,因为他不敢哭,也不知道哭给谁听,他只是把这些伤都放进了心里。
父母有错吗?辛苦工作,回到家想休息,人之常情。孩子有错吗?没有任何防备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孩子,想和父母一起玩影响父母休息,他应该懂事到彻底压抑需要爱的天性,完全不顾自己的需求吗?这不是孩子,是天使。
错的人是父母。在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父母明明有很多选择,他们却粗暴地选择了最省事,也最伤害孩子的方式。孩子心里的伤无法完全复原,但如果父母能说一声,“对不起,我忽略了你的感受”,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解药。
- 学会“自我沟通”,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
情绪和理性是很难共存的,愤怒让人口不择言,兴奋让人得意忘形,情绪高涨时说的话,做的事,往往经不起推敲,把事态推向完全相反的方向。
就像文章开头的老奶奶,说起小儿子时义愤填膺,给实习生们造成一种错觉,小儿子不赡养老人,但实际上呢,还有很多的隐情。情绪,会让人失去对自我的控制。人只有掌控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的沟通。
在《沟通的艺术》中,沟通专家罗纳德·阿德勒指出,学会沟通,首先要练习好自我沟通,从自我沟通中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
能够辨识“情绪感染力”
“情绪感染力”指的是我们的情绪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我们被别人的情绪影响,让自己也情绪化,那只能有无效、糟糕的沟通。本来要解决问题,结果变成了互相攻击。
觉察自己的“情绪”
当感觉到某种不良情绪出现时,大脑要能及时察觉的能力,明白自己有了情绪,可能会失去理性判断的能力。
察觉到自己的情绪之后,要学会喊停,冷静下来,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
觉察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不断向自己提问,“我怎么了”,“我想干什么”,“我想做的事情对解决问题有帮助吗”,“我为什么会这样”……用问题帮自己恢复理智,从情绪频道回到理性频道。
跟孩子沟通也好,跟父母沟通也好,不能因为是亲近的人,就把情绪发泄到他们身上。越是亲密的人,越容易受到伤害,所以学会“自我沟通”,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才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在《原生家庭》里,苏珊·福沃德指出,父母的职责包括: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保护孩子,使其免受身体上的伤害;满足孩子对爱、关怀以及更深层次的情感的需求;保护孩子,使其免受感情上的伤害;在道德伦理方面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这5条是父母最基本的职责,但依然有很多父母做不到,不但没给孩子该有的保护,反而给孩子更多的伤害。
时光不会倒流,造成的伤害无法逆转,却可以尽力弥补。坦诚面对自己的错误,不要“一切尽在不言中”,别让爱成了仇。该道歉就道歉,该检讨就检讨,哪怕无法换来孩子的原谅,至少能给孩子受伤的心一丝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