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楠老师在课上讲道:“有同学可能会问,我们公司也有模板,乍一看也有用,但真正执行的时候效果不大,还是又变成了自由创作。这是为什么呢?第一,模板的制作没有理解人类行为的客观规律。模板的制作要服从人类行为的发生机制,通过人类行为的发生机制,也就是我刚才说,购买者在购买场所里面获取信息的习惯,根据他的习惯来拆解零配件。第二个常见的问题就是模板的颗粒度不够细。模板上留出了自主发挥的空间,出品质量肯定是参差不齐。在一个海报的制作过程当中,你为什么要投入个人的审美和个人的感情进去?这是一个工业品。做一张海报目标非常清晰,就是和购买者进行沟通,把购买信息、购买价值传达出去,其他的一切都没有用。第三点,执行模板要坚信全信尽信。永远只做一个创意,创意只单线推进,在一条线条上推进。”
今天读这部分给我两大重要启发;
第一,我们对「模版」这个词有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这些印象来自生活经历或是听别人说,但是不同的是,「模版」有效用的关键是『模版』是否依据「规律」进行搭建,而不是「经验」,经验是不全面的、不整体的。就像用物理学公式制造汽车,跟凭借自己的平时开车的经验制造汽车是两码事。
创意产品的生产「模版」是在理解了“人类行为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依据“人类行为的发生机制”,对人类行为发生的过程进行零配件的拆解,然后搭建起来的模版。同时,这个模版的颗粒度很细,细到就像生产工业品一样生产创意产品。这就会使创意产品流水线上的每个人只需要在模版规定的范围内思考,不需要做超越模版的多余的思考。因为「模版」是建立在规律上的,超越『模版』思考,其实就偏离了规律,多余的思考就会犯错,就会做无用功,就会降低效率。
第二,我看到了需要做课题分离的点,不要将个人的感情投入到工业化的生产中。工业品的生产就按照工业品的标准和生产流程去做,一旦投入个人的感情和审美就会在『模版』和「规律」的基础上做多余的动作,就会偏移规律,就会犯错。犯错的代价是,偏离人类行为规律产出的产品,产品质量会因为不符合标准化,良品率变低,同时这样的产品进入市场,市场的反应也不会太好,因为不符合人类行为的发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