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学到了「工业思维」,看到了要使一项工作工业化背后的思考方向。
首先,要理解一项工作发生效用的内在逻辑,这里的「内在逻辑」其实也就是这件事运行的『规律/原理』;然后,在做的过程中把各个环节拆解出来,也就是拆解构成要素(零配件)、明确其先后次序;接着,是明确流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动作标准和规范;然后,制定各个环节零配件生产的验收标准;最后,进行所有零配件组装,产出标准的工业化产品。在标准工业化产品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极致打磨,使其成为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超级产品」。
华楠老师在课上讲道:“创意产品想要变成工业品,一定要具备其他一切工业品的特征。第一,要有零配件生产流程,所有零配件的生产组装都必须按照流程操作。第二,要有生产标准,每个动作该怎么样,必须是怎么样。必须提前规定好,螺丝规定拧几下就必须拧几下,一下不能多,一下不能少。第三,要有验收标准,出品必须是标准品。”
这里让我清晰地看到,想要标准化地生产任何一样产品,要思考如何使它们『工业化』,从非标品变成「工业品」。
我从这里学到了把产品变成工业品的「工业思维」,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这里『产品』的范围不仅停留在生产车间,一个又一个日常必需品,而是,它可以是任何一样产品/服务,无论物质或非物质、有形或无形,重要的是:如何使它们能够稳定的、规模性的标准化生产。
华楠老师讲道:“让创意成为一个真正的标准化的、严格的、可供执行的东西,人人都能够执行出合格、标准、高质量的产品,永远追求的是标准线,每一个创意至少在标准线之上,因为标准线上有丰厚的利润,这个才是工业思维。”
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了华楠老师讲这句话的深意。只有将产品变成「工业品」,成为人人都可以生产的标准品,这样的产品会带来规模上效益和利润。这是要用「工业思维」把产品转变为工业品的「最终目的」。明确了这个最终目的之后,要思考的是如何将其实现。
华楠老师的讲解让我明白,一个「产品」要变成『工业品』,需要具备工业品的特征。工业品有三大特征,①零配件的标准生产流程;②生产标准;③验收标准。
明确了工业品的三大特征,然后就要对要进行工业化生产的产品进行思考,思考其生产过程如何与这三大特征对应起来,然后按照对应进行拆解。
华楠老师在课上讲道:“创意行业之所以能够标准化生产的原因:不要追求大创意,大创意是一个妄念,而是要去理解创意发生的机制,找到背后的原理。我们还是拿汽车来举例,你首先必须要知道汽车开起来的原理是什么,轮子为什么会转动,汽油燃烧如何转化为动能?知道这些原理你才能定出标准,才能够把轮子、方向盘、发动机这些零配件拆解出来。”
这里让我看见,一个行业想要标准化生产的关键是:要理解生产“发生的机制,找到背后的原理”。理解事物运行『原理』是拆解出动作流程、零配件标准、生产验收标准的前提。如果没有掌握事物运行的原理,一切流程化的执行和拆解,只能是需要不断完善的工作流程,而非「工业化标准」。这样的状态,其实是无法获得“标准线上丰厚的利润的”。
在这里我深刻地体会到,华杉老师多次讲道的:“一切问题必须求哲学级洞察,和原理级解决方案”的深意。
如何才能掌握事物运行的「原理」呢?
要有哲学级的洞察,无论任何事情,都可以从哲学层面探究出最本质的原因,然后给出「原理级」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吹散”浮在表面的“精神迷雾”,不纠结、停留、被表象误导。
华楠老师课上讲道:“做标准创意就像按照说明书去组装一个机器一样,只要零配件都有,零配件都合格,一个小时按部就班、严丝合缝、生搬硬套、滴水不漏就能一定组装出一个高质量的标准创意。所以,我们的创意生产车间现在最新的定名是“一小时创意组装流水线”。这个时候又有人要问了,一个小时生产出来的标准创意就可以直接交付上市了吗?这样的创意真的是好创意吗?真的能够出一本超级畅销书吗?那肯定不是的,我们说创意要标准,打磨要极致。光有标准创意是不够的,还要有极致的打磨。一小时出来的标准创意只是一个基础,保证基本方向是对的,但离产品的最终形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里让我看到并明白,最终交付给消费者的『产品』在工厂内部由两个阶段构成,第一个阶段是要将其生产为「标准品」,第二个阶段是『极致打磨』标准品,使其成为可以面向市场的商品。第一个阶段,生产标准创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基本方向是对的,走在正确的路上”;第二个阶段,『极致打磨』的目的是:“夺取最终的胜利”,也就是在市场上产出“立于不败之地的超级产品”。
这里其实和昨天在《大学》中学到的“如切如磋,道学也;如琢如磨,自修也”的道理类似。像匠人一样精益求精地「如切如磋」也就是达到『标准品』的状态;而「如琢如磨」是对自我的要求,在精益求精的基础上追求密益求密,极致地打磨和雕琢,使其成为「超级产品」。
从市场层面来看,『标准品』达到60分的及格状态,是可以面向市场,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这也是当下大多数工厂做到的状态。这个状态的背后其实也是众人口中所说“产品同质化”的现象。我在这里理解了,大多数人认同「产品同质化」这个说法的原因,因为他们就困在了60分的这个局里,缺少对自我的要求,也就是对「标准品」进一步『如琢如磨』地「极致打磨」,使其成为“立于不败之地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超级产品。自己提高自己的标准,才是碾压众人的境界。并且,在所谓的“竞争”游戏中,只有“自己”才是自己唯一的竞争对手,更进一步说,这个“自己”也就是「小我」。
这里,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华杉老师在《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第166页讲道的「非竞争论」:“竞争的本质在于盯住顾客,而不在于盯住对手。我们说的竞争,不是我要跟你争,而是我要让你没法跟我争。《孙子兵法》,孙子强调「先胜而后战」‘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不可胜’。先让自己变成不可战胜的,然后等待敌人可以被战胜的时候,即等对方出错。我之不可胜完全在于我自己的修为;敌之可胜,则在于他,在于他犯不犯错。所以,他败了,也是他自己败了,而不是我把他打败了,我只是胜了而已。有哪个企业是被别人打败的?你又能打败谁呢?所以不要沉浸在斗争思维里。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都是自己的事。”
关于『产品同质化』的议题,华杉老师也在微bo中讲道:“产品同质化是个伪命题,说‘产品同质化’的,都是不愿意或没能力在产品上下功夫的。认真做产品的人,他不光不承认他的产品跟别人同质化,他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同行,因为耻于与那些“同质化”的人为伍。经营的立足点,永远是在产品的质量提升和价值创新上。”
华杉老师这里提到的『经营的立足点』“产品质量提升和价值创新上”,其实就是企业家对自身的要求,不断地提高产品的品质、创新产品的价值,使自身的品牌以及生产出的产品处于“别人没法模仿和竞争的状态”。无法模仿和竞争的原因在于,首先做不到;其次做到的成本太高,企业经营的成本结构覆盖不住,因为没有创新,只能做成本低利润也低的产品,这样的生产方式使其处于充满竞争对手的位置。这其实也是山顶和山脚的区别,山顶总是凄冷和辽阔的,山脚总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
华楠老师讲道:“我们说创意要标准,打磨要极致。比如我们研发的一本畅销书叫做《沙丘》,是一本在全世界非常著名的科幻小说。但是在读客这个版本出来之前,它在中国一直都卖不动。我们给了它一个标准创意,很早就定下了一个标准创意。什么创意呢?它叫沙丘,那我们就在沙子里面画出一个星云。因为它叫沙丘,它又是太空歌剧这样一个科幻类型,所以给了这样一个标准创意。按照我们的生产流程很容易就想到这样一个创意。然后我们就开始了一个漫长的、极致的打磨过程,我们找了海量的参考,找到海量的星云的参考、沙子的参考、沙子被手指画出形状的参考,各种各样的参考。我们讲海量参考要先行。找完参考之后,我们开始一粒沙一粒沙地打磨这个封面。这本书畅销之后,我们也形成了一个打磨的传统,或者说一句话,叫做一粒沙一粒沙地打磨,一根毛一根毛地捋,捋到最后一根毛。追求标准创意能够保证我们走在正确的路上,立于不败之地,极致打磨能让我们最终夺取胜利。”
通过《沙丘》这本书的案例,让我感受到,在「标准创意」的基础上进行『极致打磨』的过程和的状态。
极致打磨的过程,首先是根据标准创意,“找海量的参考”,然后参照参考对『标准创意』进行打磨,打磨的标准是“做一粒沙一粒沙地打磨,一根毛一根毛地捋,捋到最后一根毛”。这是一个充满耐心,且非常有魔力的过程,就是「如琢如磨」的状态。
华楠老师讲道:“2018年,读客开始了创意流水线的规划设计,我们有原理、我们有标准、我们有动作的先后顺序,于是我们把这些元素整理出来做成可视化的图,规定每个动作的用时,规定好前后工序,反复研究有没有漏洞、有没有多余。就这样,第一条创意流水线,在四年之后,2022年建成。”
这条流水线经历了华楠老师整个职业生涯、20多年的摸索,用了4年的时间建成。
4年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而且这是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整个过程必然有无数人提出质疑、不认同和不理解。
华楠老师分享过这样一句话,非常鼓励我:“人生成于坚信,坚信会让我赢得时间,坚信自己的选择,坚信自己比任何问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