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星期天没有课的日子,把偶然想起却又很中意的纪录片一口气看完了。
故宫,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工作的地方,但是这个地方却有不同于现代高楼大厦、办公室、写字楼。因为它是故宫,一个古老充满故事的地方,数数代代的皇帝妃嫔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然而他们在里面修文物。
一个地方所产生的情节,往往越经历时间越充满生活气息越容易产生。这个纪录片呈现了很多生活画面,他们在闲暇的午后聚在树下打杏子,喂喂御猫的后代,也可能偶尔在院子里面攀谈聊古聊今……这样的生活画面我相信一定感动到了不少的人。当初我看到的时候就在想,如果生活是这样的,我也愿意去故宫修文物啊。
但是很显然故宫的生活并不只是这样。当工作来临的时候也会很繁忙。纪录片里面讲的就是他们在为故宫九十周年做准备,大量的织物,大量的漆器,大量的木雕,大量的青铜器,大量的瓷器……
说起来,故宫的关系仍然沿袭师徒关系,以此将手艺一代代传下去。那些技艺总需要有人来传承,不是父子,而是师徒。那样的师徒关系也不错,故宫这样的气氛很融洽。
其中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修钟表的王津师傅还有就是修木雕的屈峰师傅,屈峰师傅关于艺术的那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刻。“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人在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虽然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对吧,不是说文物就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儿,那没有什么价值。”这大概是一个拥有匠人精神的手艺人对艺术的理解。
当王津老师参加一个华侨的钟表展的时候,那个钟表展的主人想要和故宫比试比试,一直在展示他的钟表收藏,然而王津老师也只是淡淡一笑,并没有激烈争辩。后来在镜头上解释的时候,说,故宫的钟表种类多,大部分是大器物,私人收藏的大多是怀表一类。这意思大概是没有办法比较的吧,如果真要比那肯定也是故宫钟表收藏要好得多呀。
《我在故宫修文物》,无可厚非是一部好的纪录片。它的重点不在于故宫的文物有多么的多,不再于故宫的历史有多么悠久,而是在一个“我”。它讲述的就是很多个“我”在故宫里面修文物,和那些文物之间的感情,和那座宫殿之间的情节。宫殿,文物,“我”,我想这大概是这部纪录片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