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2日
今天又是关于评课。早上我们去西校区听杨老师的课——关于骨干教师的推选。
我们才到,学生就积极问候,给我们倒茶,上课坐下,还特地让学生鼓掌,欢迎我们。这个热情度和礼仪度100分。在听课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让人惊喜。课前三分钟以及上课声音很大,配合度很好,动笔能力很强,我特意借了本同学的课本。重点都一一勾画记录。让我不得不佩服他们对学生细节问题的落实。
听课结束后进行评课,李老师和光哥先来,或者说我们组的有五个人评课。他们都讲了很多的优点。甚至还谈到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杨老师的教学功底深厚,教学流程完整,知识分解清晰等等。问题:口头禅,重点把控,有些话听不太清一些问题。而我,始终没有学会圆通,我老毛病又犯了,开始挑剔。天呐,我30来岁的人来评50岁左右老师的课。光哥他们都知道,同龄人要给足面子。而我稍微显得有点不客气。我知道,其实我可以从教学环节教学重难点,师生互动给予积极的高度的评价。但是我还是没忍住把我想说的说了出来。虽然有些话我已经尽量的克制委婉。但是仍然显得挑问题。
我的评课是:通过听杨老师的这堂课,引发了我的三处思考。一是在导入环节,首先默写时间这么迅速结束,有无反馈?其次,关于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的展示是否有必要?学校要求我们要展示教学目标,他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知道本堂课我们要解决的学习的内容。所以简单明确的问题罗列这样是否更清晰明了。二是讲授知识,手推磨到蒸汽磨是能力的提高,所以结论是生产力的提高。学生给能对应得起来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关系?而且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有个疑难点就是辨析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就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个疑难点是好像没有讲(他们也应和这个确实是疑难点和重点)。还有关于本节课内容最大的重难点问题其实是,如何区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但是在举例子分析对应的时候,一带而过。三是小组合作,学生讨论主观题。假如是我,我会这样处理,先带着学生一起看设问,让学生明确范围和问题,再由学生讨论。讨论在讲解的过程中,会把材料中哪些代表的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善的建筑对应指出来,这样又能回应本课的重难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当然,我还简单的从学生配合度,参与度给予肯定评价。最后我用上课结束,问同学两个的问题,政治简不简单?喜不喜欢政治?学生回答还好,不难。喜欢政治。通过学生评价,高度概括了对老杨师的认可,作为我评课的结尾。
我尽量具体尽量委婉,我不知道这样的评论是否让他舒服。过后,李老师说我的问题非多,非挑剔。其实我也知道的,每个课堂都不是完美的。他已经在努力的备课,上课确实应该给予很多的肯定。我只是站在我自身的角度,觉得既然上课了,那就应该针对这种问题共同学习交流,想出更好策略,促进成长。可是我在想什么呀,人家50岁的人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或许也不想成长了。
果不其然,在过后,大家在私下讨论这个课的时候,也说是问题多多。此时我已经想保持沉默了。假如他是我的政治老师,那么一定会失去我的爱。当老师我们的角色定位是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而不是告诉学生知识有哪些。在新高考侧重考思维品质能力的当下,强调知识点,注定结果惨烈,或者事倍功半,大家都累。
所以,下一步是否还是应该收着点,看对象点评。学会圆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