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落花雨
人们在缺乏动力做某项工作的时候,却可能正在动力十足地玩手机,其实从另一方面讲,缺乏动力的同时,我们已落入“毫无动力”的怪圈。而动力是可以通过行动争取的,通过艰苦的斗争会给我们带来强劲的动力。然后按照这个思路写下去,就看不下去了... ...
不不,本书作者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跨过眼前的障碍,通过思考你的目标和价值观是否匹配,然后问自己需要怎样的调整,来寻找出可持续的动力。
这里推荐一本由美国的大脑教练,吉姆·奎克所著的《无限可能》,作者在童年时因大脑受伤,导致在生活和学习路上困难重重,但是后来通过自己独创的方法显著地提高了自己的脑力水平,被无数名人和教学机构和企业(哈佛大学,谷歌等)聘为大脑教练,成为在记忆力提升,脑力优化,快速学习方面公认的世界级专家。
1.价值观与日常行为的正反导向
讲到价值观,价值观也是我们常挂在嘴边但很少有人去分析它,日常生活中我们周围的大多数人也都差不多。
这里面有个价值观的优先级。比如某个人的价值观从爱--成长--贡献--进取,另外一人的价值观从进取--贡献--成长--爱,两个人在处理事情上的方法就不太一样,一个偏理性,一个比较偏感性。
再比如你和伴侣之间的差异。你的价值观包括冒险和自由,而伴侣看重安全和稳定,当你对你亲近的人的价值观不够敏感时,你们之间发生争执的频率就比较大了。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处事方法,都是由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导向的。因此反过来说,你的行为必须以某种方式体现你的价值观,你的行为最终若不能导向价值观,行为就会缺乏动力。
2. 关于目的的两个魔性问题
小时候对于长辈安排的工作,很多时候我们不假思索地就去做了,小时候,家长可以为你指引方向;但当你长大成人,可以独立掌舵的时候,这份责任就该由你独立承担,有些问题都要自己去弄明白。
那么对于目的,有两个要坚持问的魔性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比如当你再卖给顾客商品时,其实顾客买的不是你生产的产品本身,而是购买该产品的原因。当你能够清楚地表达你生产这种产品的原因时(即信念),你的目的才会具体明确化,比起阴晴不定的热情来,稳固的信念才能让我们走的更远,坚持的更久。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非要用这个不可呢?
回忆在上学时期,我们为什么要记住元素周期表或数学公式呢?因为考试经常考,因为很重要,重要性就推着你去更好地理解它本身的来源。重要性也是指引着你去探究更深层次原因的一个推动力。
这里延伸一个名词解释,目标与目的的区别,听起来给人感觉的意思都差不多,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仔细品味时,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目标是想要达到的位置,是一个静态的名词,而目的是则是实现目标名词背后的原因,更偏向动词。
行动方案:具体的行动措施
无论你想做什么事,都有一个实现过程,比如读一本书,学一门外语等等,这里有一种很流行的设定smart目标的方式,可以借鉴一下。(specific,measurable,actionable,realistic,time-based。)这5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组合。
你的目标须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行动的,现实的,同时也是有时间限制的。通过这5个方面,会使你的目标固定下来,成为可以落到实地的目标。把smart理解成设定目标的小能手,一想到目标就想起smart.
具体实践时,有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一直拖延的任务分解成小块,完成它的通路就会清晰起来。
3.目的与价值观的匹配
你的目的与价值观,身份认同紧密相连,它可以帮你跨过眼前的障碍,充分激励你采取行动。
一位70岁的老人每天喜欢早上4:35去健身房,因此他身体硬朗,这并不是因为他喜欢健身,而是他希望保持身体健康(对自己的爱),这样才能更好地陪伴家人(对家人的爱),即便他内心与很多人一样,希望睡个懒觉(眼前的障碍)。
老人正是找到了对自己和对家人的爱,从而跨过眼前的障碍,坚持锻炼,获得了硬朗的体魄。
写在最后
吉姆·奎克的这本《无限可能》,是一本心灵成长类的书,但同时又是一本读书学习方法类的书。书中除了本篇所讲的找到强大的可持续的动力之外,还有打破思维限制,关于如何学习的部分。
整本书从内容非常精彩,需要反复阅读,其实每一部分都可以写一篇书评的。还在等什么,快点打开这本《无限可能》,和吉姆·奎克一块,打开你生命的无限可能。
欢迎关注@落花雨的书屋,用文字记录点滴生活,用热爱抵挡漫长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