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微商/自由职业者……,斜杠人生,似乎让我们的生命拥有了无限可能,但房子、车子、孩子……生活的问题,又让我们时刻感到无能为力。
这是一个让人工过度改造过的世界,这也是一个被人为过度解读后的标准,未来既充满无限的可能性,也预示着无比的不确定性,我们每时每刻都倍受生活的挤压,每时每刻都必须忍受缺乏安全感的威胁,如果这一刻的你不努力,下一刻你的人生将不知滑向何处。如果这一代的你不努力,下一代你的孩子将“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你的人生只能开足马力往前冲,甚至带着你的孩子一起往前冲,学区房,择名校,上辅导班,不用扬鞭自奋蹄,在社会压力之上你又自我加压,为的是你的未来不至于死得太难堪,你孩子的明天不至于太难看。
当我们内心被焦虑俘获之后,生活的路看似越来越宽广,而人生的路却越走越狭窄。
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与此相对应的是自然经济,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与此对应的是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社会;第三阶段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与此对应的经济极度发展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社会。但很不幸的是,我们目前恰恰处于他老人家所描述的第二阶段。我们要想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就必须要有物质做支撑。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有闲的你”还必须“有钱”,否则,你的“有闲”也只是“有闲”,没有了所谓的“财务自由”,其他自由一切免谈。
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独立性在市场经济中被资本和消费的逻辑不断的注水放大,扭曲变形。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本身的逻辑就是要通过在社会上制造物质财富上的焦虑,虚构消费上的饥饿感,才能确保产品有更好的销路,工厂有更高的利润,企业家有更多的财富。想想道理其实很简单,人们不满足自己的现状,并把获得财富、增加消费作为获取安全感,确认自我社会阶层身份的唯一手段,就会有更大动力为消费而工作,间接也就为资本创造了利润。如果你能认识到这一层,或许就能理解每年双十一“剁手党”是怎样为淘宝创造天量的销售数据的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人的心灵始终受环境的刺激,并想办法对刺激做出回应——要么舍弃力量和能力,避免自身机体受到这种力量的侵害,要么是依附于这种力量,以获得生命安全的保障。美籍德国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认为,人最怕的是被孤立,被遗弃,为寻求与世界和他人的一致性,获得安全感,都有“逃避自由”的倾向。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种场景,在一波接一波的买买买的声浪中,不买就意味着你离群索居,不买就意味着你是另类,与众不同,不买就意味着你失去阶层认同的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恐怕连我们的孔圣人也很难“独善其身”,何况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如果再和我们中国人的赌徒文化一拍即合,那剩下的就只有疯狂了,这也就是对法国心理学家勒旁“乌合之众”最生动的演绎和描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消费升级另外一种说法就是“焦虑升级”。推而广之,如果大家都在炒股,你再不炒就没有机会了;大家都在看这部影片,你再不看就要被鄙视了,大家的孩子都在上名校,你的孩子就要被淘汰了,等等,我们还可以列举很多。正是在一波又一波的焦虑传染中,我们的理智不断在丧失,心理不断被引导,于是疯狂的牛市被制造出来,史上最烂的大片被制造出来了,还有天价学区房也被制造出来了,在我们这些焦虑弟、忧郁哥们哀鸿遍野的同时,躲在后面的各类庄家们却赚得盆满钵满。
或许你又要问了,既然这个社会大家都焦虑,但为什么我们常常讲中产阶层最焦虑呢?这就要从中产阶层所处的位置来分析。形象的说,所谓中产阶层就是“上不够天,下不着地”,“前不靠村,后不着店”的阶层,进确实可攻,退则无处可守。因为相比底层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中产阶层有很多东西可以失去;相比上层的东西很多不怕失去中层阶层东西不多却害怕失去。因此,如果你是中产阶层,我只能不幸的告诉你,你的社会价值排序决定了你永远是最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那类人,你的人生也注定只能在焦虑苦闷中挣扎。
文已至此,我们似乎对焦虑的形成可以下一个总的结论了,那就是不确定性—缺乏安全感—焦虑—追求物质解决不确定性,增强安全感,消除焦虑—更高的物质标准导致更强的不确定性、不安全感,产生新的焦虑……,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被改变,幸福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被吞噬,人生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变得无奈……,整个社会也就变成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被套牢的。